走在教改前沿 深耕育人沃土 | 早临床、早科研、早创新——记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韩红亚副教授探索“新医科”理念下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为充分总结、深入挖掘、生动展示

首医教师主动践行“新医科”建设理念

落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致力于医学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激励广大教师以审核评估为契机

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善作善成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纵深发展

学校特别策划推出“走在教改前沿 深耕育人沃土”系列专栏

本期讲述:早临床、早科研、早创新

——记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韩红亚副教授探索“新医科”理念下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教师档案

韩红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第六临床医学院)内科教研室骨干教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老年心血管病中心教学秘书兼住培基地教学秘书。多年来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入选北京市高层次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建设项目,作为骨干成员参加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参与申请并获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表SCI及中文文章20余篇;参编专业著作12部,其中作为副主编参编著作3部;主持及参与教学改革课题6项;获首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2022年、2023年度优秀教师,2022年度首都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23年度第六临床医学院教育教学奖。


本科生是未来临床医学工作的主力军,在临床医学院开展的临床专业学习阶段是医学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时期。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作为临床教师的我们,时刻铭记教书育人使命,完成临床工作的同时,结合新的时代机遇和需求进行医学教育研究,在学校和学院的教育教学政策指引下,不断深入思考如何推动教育教学体系改革,逐步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新医科”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深化新医科建设,强化医学类学生培养的道术、仁术、学术、技术和艺术,提高岗位胜任力,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提高岗位胜任力,助力学子全面可持续成长

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医者德为先”的高尚情操。为此,教研室的老师们在传统的见习及实习教学基础上,从本科医学生开始抓起,严格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并将其放在医学教育的首要地位。探索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同时,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待,为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全面、可持续地成长与发展。

10.jpg

同学之间互为标准化病人学习查体操作

对于刚刚进入临床专业学习的高年级本科生来说,此阶段是医学生蜕变为医生的关键时期。学子们对临床所见的疾病有着极高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却很难对疾病有整体的认识,尤其是跨学科地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此,临床教师在《检体诊断学》的课堂见习讲授环节,着重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

我们整合学科资源,根据不同疾病的专业特点,引入临床工作中发生的经典案例,吸引了孩子们的专注力。同时,将课程思政教学和医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学习中。

在查体环节,学生互为标准化病人,每位学生都动手参与。课程结束的时候,学生由最初的一脸茫然转为了会心的微笑。同时,教研室也积极配合学校迎接授课督导,认真听取了来自校本部和其他各个医学院老师的意见和建议,为以后的授课增添了更多信心。

为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医学生早日成长为具有初步的独立岗位胜任力的住院医师,本科生来到了我所在的老年心血管病中心实习,进行胜任力培训。围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教学团队还申请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同时,结合临床实际,培训课程还增加了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等相关培训内容。为增强育人实效,医院配齐配强临床教师队伍,主要带教老师均为老年心内科专业教师,同时还有在《医患沟通与技巧》等人文类课程经验丰富老师参与教学,提升医学生整体素质。

在临床规范化培训过程中,我们不仅注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且注重学子医学职业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培育。通过传递主流价值观,厚植医学生家国情怀,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融入思政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教研医协同育人,探索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医学生培养质量。

传承与创新,向着“本科生早临床、早科研、早创新”目标迈进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对医学生的科研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临床教师对本科生进行早期科研训练,增强学子科研能力。我们充分发挥第六临床医学院在心血管内科学方面的学科优势,通过探讨冠心病与睡眠障碍及焦虑抑郁问题的关系、中青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冠脉特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生活质量等临床问题,来激发医学生全面的临床思维及科研创新意识。

云录制的部分腾讯会议

记得2022年1月教改课题获批后,我第一时间组织参与该课题的本科生建立微信群,小组成员包括1名201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系本科生和2名2019级五年级精神医学系本科生。为使本科生快速进入科研状态,课题组邀请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及我校在读研究生参与到课题组中,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课题相关信息的沟通。

随后,我们又组织本科生进行线下学习思考,并通过腾讯会议的形式集中学习和讨论。截至目前,已组织会议20余场次,进行了文献阅读、检索及精彩文章分享等内容,老师和学生轮值主持会议。

通过会上不断的思维碰撞、头脑风暴,学生们感觉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组织能力。同时,多次邀请相关专业的老师,如流行病学教研室的专家,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为课题组成员答疑解惑,激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每次线上会议均有云录制,便于学生们回顾相关内容。在一次次的育人探索下,我们向着“本科生早临床、早科研、早创新”的目标不断迈进。

从第一次组会的陌生拘谨,到后来的畅所欲言其乐融融;从开始查阅文献时的思路混乱,到后来查阅英文文献时的娴熟,学生们开始撰写综述,尝试向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专项探索。

“和大家互相分享阅读文献的过程,是一个互相促进、取长补短的过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同学们感慨道,“从开始撰写综述到形成初稿,我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这段特殊的日子,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也为我的人生划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老师们近20次细致入微地修改,最后完稿并成功投出,让我感到万分惊喜!感谢老师的辛苦栽培和指导!”目前,已有两名本科同学的文章于2023年在核心期刊见刊发表。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深知医学探索之路无止境,严谨求知的科研素养也不可或缺。作为一名尚在基础学习阶段的本科生,我有幸参与到此次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中,有了接触临床和科研的机会。”一名学生在总结中谈道。

通过早期科研训练,我们初步培养起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拓宽了学术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同时培养了学子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综合创新意识。

教学相长,在这个过程中,我对科研和临床也有了更深的感悟: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离不开医术精湛、数量充足的医务人员队伍,作为一名临床教师,培养人民满意的医药卫生事业接班人我们重任在肩,使命如磐。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国际视野、远大理想的优秀医学生;努力培养具备“救死扶伤的道术、心中有爱的仁术、知识扎实的学术、本领过硬的技术、方法科学的艺术”的人民健康守护者,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输送更多人才。


编辑:姜俊吉

审核:陈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