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举措和成效 获光明日报客户端刊发!

近日,光明日报客户端刊发我校文章

《求新 育新——首医阶平班绽放勃勃生机》

深入报道了学校面向国家战略

聚焦医学教育创新发展

探索培养高端复合型医学人才的

做法和成效

一起了解详情吧!

点击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b38045ce3b2e49f3a57d7e16ac27cda6查看光明日报客户端报道

《求新 育新——首医阶平班绽放勃勃生机》

7点,翻开5000多页的医学英文巨著《CORNEA》,边啃面包边阅读……每天清晨,郭笑延同学和同课题组的师兄相约轮流朗读,同时进行英译中,彼此对照学习。现读大三的他,已经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 篇。

“科研就是要‘倒腾’!阶平班鼓励尝试和自主学习,我身边的同学都很努力,成绩非常好。作为首届阶平学子,我们唯一不变的就是探索改变。”郭笑延同学口中的“阶平班”,正是首都医科大学于2021年设立的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本科直博(PhD)高端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设置在学校最具学科实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和口腔医学专业。

2023年11月,经前期学院推荐、学校评审等环节,2021级临床医学阶平班荣获2022—2023学年校级先进班集体。

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机遇,也是挑战。这意味着缺少现成经验可搬,难度较大,也意味着这场改革会具有鲜明的首医特色,更意味着其可能带来更广泛、持久的影响。


一子落

如何下好医学教育创新改革这盘“棋”,必须找准突破口。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任务,摆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医前瞻性分析医学人才培养趋势,经反复论证和实地调研,“十四五”布局启动阶平班。

“一子落”,激发“全盘活”。根据《首都医科大学阶平班培养方案》,一系列改革举措正在落地。

夯实本科阶段理科基础知识储备,适度增加课程学时及难度,着重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内在逻辑的理解与运用,强化推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医用高等数学拆分为3门课程,医科数学分析、医科线性代数、医科概率论基础,共计160学时;在开设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增设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注重学生自学/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第一学年至第四学年,部分课程自学比例由30%逐步递增至70%-80%。

对临床阶段课程体系进行框架性调整。加强鉴别诊断学课程教学,开创性增设临床治疗学和内外科整合课程。临床治疗学课程着重教授学生用更系统科学的方式去思考疾病的治疗。内外科整合课程讲授方法计划将传统纵向教学调整为横向教学,讲授不同疾病之间的通性和联系,提高医学生的临床综合分析能力。

思辨讨论活动

从“三体”聊到婚姻,从房产聊到生育,各年级每周的思辨讨论活动涉及领域极其广泛。来自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学院的10余位指导老师会针对相关领域,各自带领一个讨论小组,与同学们进行面对面交流。

“每次都积极思考和发言!”2022级阶平班杨涵同学对思辨讨论活动很上心:“这不仅提高了我与同学老师交流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开展合作,而且也对大家的思想状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在丰富的观点交流中,我更加虚心,不断学习,优化认知。”

“阶平班注重培养学生基于逻辑的想象力,兼具逻辑性和想象力,有利于医学生在未来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特聘校长助理、首都医学创新中心临床医学副主任、全程指导阶平班人才培养工作的廖新生教授表示,思辨讨论活动与传统灌输式教育不同,强调以“交流和对话”为核心,在师生平等、双向互动过程中,引导同学们敢于开口,有理有据、有思有辩,通过不同想法和观点的碰撞交融,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调动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实现教学共振。


双导师制

14场宣讲会,每场2—3小时,100余位博士生导师分场次宣讲,3轮实验室轮转……学校制定《首都医科大学阶平班双导师制实施办法》,为学生选择双导师进行精心安排。

阶平班着重从本科初期开始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与思辨能力,科研训练时间达6年以上。为持续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学校在阶平班探索双导师制进行本-博贯通式培养,即在本科阶段第二学年通过双向选择,每位学生确定1名基础学科博士生导师和1名临床学科博士生导师,导师涵盖校本部和临床医学院。

以基础学科导师为主指导学生完成本科基础教学阶段的实验室轮转和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以临床学科导师为主指导学生完成本科临床教学阶段的临床课程与实践技能培养和博士阶段的科研能力培养。导师组对学生负有全面培养教育责任,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设定研究方向,选定本-博贯通的研究课题,并全程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

在确定导师前,学校安排了基础学科导师和临床学科导师宣讲会,便于同学们了解课题组/实验室基本情况。然后进行3轮实验室轮转,学习不同的实验理论与实验技术,帮助学生明确方向,选定课题组。

导师签约会

2023年6月,学校举行了2021级阶平班导师签约会,同学们与心仪的导师正式签约,建立导师指导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同学对药学、卫生毒理学、工程学等研究方向感兴趣,选择了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导师作为基础学科导师。还有部分同学的双导师之前没有过合作,但通过学生组成了“铁三角”。

“我的临床导师是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姚宏伟教授,跟老师出过门诊,往往都要到深夜,他会从对方的角度去分析患者需要什么。”2021级阶平班孙盛博同学根据兴趣选择了临床导师,但一度没有找到相配的基础导师,在廖新生教授的引荐下,他选择了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的讲席研究员李国民教授,“虽然我的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之前没有合作,但是他们的研究内容十分匹配,两者互相需要。自己作为桥梁,既可以促成他们之间的合作,又能使自己的科研目标明确,科研思路统一。”

“阶平班还处在探索实践、不断完善的阶段,它的设计初衷是培养成就一批具有医学科学家素养的领军人才,引领医学发展的前沿方向,因此需要更注重学生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阶平班基础学科导师王伟教授认为,双导师制对进一步加强基础临床深度合作,围绕临床问题去开展深入基础研究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我的学生阶平班唐佳悦同学已经在实验室开始科研实践活动,‘学’与‘践’互融,扎实推进。并且,她的学习自律性和主动性正‘赋能’实验团队,影响着团队其他成员,为实验室增加了正能量,实现个人与团队同向同行,共同发展进步。”

下一步,学校计划成立“阶平班论文质量指导委员会”,全面加强学生研究生阶段培养的过程管理,对研究和论文质量提出指导性建议。

阶平班的博士毕业论文须对标基础研究方向,以解决临床问题。委员会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进行评估,例如对选择药学、卫生毒理学、工程学等研究方向的同学,如有必要,建议补课培训内容。

此外,委员会还将开展确定学生开题报告的科学及学术水平是否达到博士学位要求、通过每个学生论文指导小组成员名单、评估论文进程及确定论文答辩委员名单等工作。


三年实践观察

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高水平复合型医学人才自主培养——一边是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一边是首医苦练内功锐意改革,尚在“幼年”的阶平班,经过三年探索成长,在诸多方面已初具特色和成效。

——增强人才聚集磁吸力。阶平班三年来生源质量稳中有升,2021—2023年阶平班招生录取平均分在660分左右,其中2023年录取最高分生源位次较2022年上升300多位。优质生源的持续输入,吸引着同样看重青年学子培养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

“培养下一代医学科学家是我们做老师的初衷,而加入首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阶平班。”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讲席研究员李川源教授谈到,“它全新的培养理念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思辨能力,这种培养方向性的调整,有利于具有挑战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学生脱颖而出;同时双导师制如同‘粘合剂’,会进一步促进基础和临床的深度融合。相信阶平班未来会培养出对科学研究有强烈兴趣的学子,产出真正有临床意义和造福百姓健康的医学科研成果。”

——契合拔尖医学人才培养的特色制度逐步完善。阶平班在现有学制、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材使用及双导师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为医学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全面的指导和更广阔的舞台。2021级、2022级阶平班学子已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技术应用大赛、北京高校青年人才国际胜任力大赛等国家或省市级比赛中获得奖项20项。

这些实践举措不仅可以为首医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等其他专业,乃至全国兄弟院校开展医学教育创新改革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更为实现高素质医学人才自主培养贡献着首医智慧。

新校区校本部、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研究型医院区位图

——储备人才与首医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2023年10月29日,新校区校本部正式动工;11月9日,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正式揭牌;研究型医院正在紧锣密鼓地调研探索中;三大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首医“阶平班”全新的培养理念与扎实的实践探索,“未来医学院”在办学空间、办学条件和发展布局等方面的的拓展和优化,必将吸引大批青年学子、海内外科学家、优秀科创人才和团队来校学习深造和开展工作;而他们也将成为学校开启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征程上的主力军。

“着力培养‘临床+科研’复合型人才,将全面提升实验室整体研究水平,实现从病房到实验室无缝衔接转换,提升诊疗和科研相互促进作用,为我国医学加速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廖新生教授对阶平班的未来充满期待。

阶平班能为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什么?正如一粒石子投入湖面,起初,我们很难想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涟漪效应”。连续三年探索实践,它是对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趋势的前瞻性思考,是临床医学学科建设成果对医学人才教育教学的反哺,更是着眼于“医教研产”深度融合的大胆尝试。这不仅是首医的创新改革,也将为北京乃至国家高素质医学人才自主培养探寻密码和方向。

推荐阅读:

新华社客户端:《首都医科大学的“阶平班”又要招生了!》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0872342?channel=weixin

光明日报客户端:《开“班”寻变记——首都医科大学阶平班医学人才培养纪实》

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efbcab1f2064492a9a55abd730c87fe1

光明日报客户端:《探索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新路——访首都医科大学特聘校长助理廖新生教授》 

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80e7b8f8a91c442ba48877d7df457764


特别鸣谢:首都医科大学特聘校长助理、首都医学创新中心临床医学副主任廖新生教授和阶平班师生

策划:党委宣传部、教务处

素材来源:教务处、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宣武医院、基建处(新校区建设办公室)

采写:李晓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