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党章规定和党中央统一部署,全国38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了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党委宣传部对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校“济世修德”杰出校友路生梅老师进行了独家专访。从韶华到白头,路生梅说,“作为医生给病人解除病痛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党员为党工作也没有退休年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聆听路生梅老师扎根陕北的故事。
“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
记者:您怎样看待党的二十大代表这个身份?
路生梅老师:当得知被选为二十大代表的时候,我特别激动。非常感谢各级党组织对我的信任,还要特别感谢基层人民群众对我的认可。我是198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能够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真的感到很幸福。党的二十大代表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我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当上代表后我还要更加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同时,我也感到很幸运。去年,我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正好赶在建党一百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今年,我被推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又将光荣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们肩负的是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重托,凝聚着全党的意志,承载着人民的期望,履行着神圣的职责,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去北京之前,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我们榆林市的“市情”、佳县的“县情”和人民群众的“民情”,问需于民,更好地发挥好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我也会遵守上级的各项要求,做好防疫工作,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履职能力,以一名共产党员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参加大会。
“在照顾亲人与抢救病人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病人”
记者:在您50余年的从医经历中,发生过哪些事给您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路生梅老师:人生就像一本书,书中有很多故事,有的故事时间久了会淡薄,但有的故事却让人永远铭记在心。
我曾接诊过一个病人,她当时已经是胃癌晚期。弥留之际,她交给了我一只和田玉的手镯。开始我拒绝了,我从来不接受病人的钱物。她抱着我痛哭,说从小就母亲就去世了,认识我以后才觉得人世间有真情,我是她最亲的人。在这种情境下,我无法拒绝就接受了。这玉镯原本是一对,是她的儿子当兵时在和田买来送给她的。她送给我一只,另一只给了她的儿媳。我觉得玉镯要成双成对,后来,在她去世后,我又把这只玉镯还给了她的儿媳。但是,当时的那个情景是我永生难忘的。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在我的从医生涯中,曾经救治过一位特殊的病人——不到两个月的小婴儿。孩子患上了百日咳,当时正处在痉挛性咳嗽期,一天中经常反复发作,每一次都会引起呼吸抑制。那天,从早上八、九点直到下午六点,一共抢救了30多次,每次都抢救成功了。作为医生,当时我还觉得这真是一个成功的病例。但是,就在下午六点的那次抢救中,我们采取了一切能够使用的办法,比如人工呼吸、心脏按压、药物……但是最终也没能把孩子抢救过来。看着年轻的母亲用一条很薄的兰花被把孩子紧紧包住,突然跑向护士室。当时我是儿科主任,不知道是否会发生医疗纠纷之类的问题,我就赶紧跑了过去。但是,当时的那一幕我直到现在也不会忘记。那位妈妈抱着我们的一个护士,边哭边说:“孩子虽然没了,但是你们尽力了,我还得谢谢你们!”说着便“扑通”给那位护士跪下了。工作中,我们得到过很多褒奖,但是我都记不太清了,而这件事我却记得很清楚。我觉得医患关系中主要方面应该是在我们,作为医护工作者,应当用心、用情去对待患者。
第三件难忘的事就是一次快下班的时候,外面马上就要下大雨了,我赶紧准备回家给孩子做饭。那会,女儿刚上小学一二年级,年纪还很小。结果,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来了一个病人,一个小孩误服了药物,当时孩子的家人非常紧张。我说必须立刻洗胃,于是就开始进行一整套的操作。洗胃的过程中,孩子因为难受,比较抗拒,家属几次说不要洗了,但是我还坚持要洗下去。等到所有事情都忙完,孩子转危为安了,这时候我才下班回家。到家一看,女儿正躲在放煤的石头下面。当时我一下就哭了,觉得自己作为医生能救别人,却呵护不了自己的孩子……我想不止我一个,我们所有从事医疗服务的人都会在照顾亲人与抢救病人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病人,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天性。
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心中都要繁花似锦
在佳县店镇贺家沟村农家窑洞里,路生梅跪坐在土炕上为瘫痪不起的66岁村民乔爱芬义诊。(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记者:您当初为何选择学习儿科,您觉得作为儿科医生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您对现在的青年儿科医生、首医学子有哪些寄语?
路生梅老师:那时我们一个年级总共两个班,学完三年基础课后在临床见习的那一年就要开始分班了。当时我是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见习,在北京儿童医院实习。我觉得自己比较笨,想当然以为儿科可能相对医学里的其他学科要好做,没有多想就报了儿科。但当真正投身儿科以后,发现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儿科也是很难的,要把儿科做好做精非常不容易。我觉得儿科医生也要和所有的医务人员一样,一辈子都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那就真的很难开展工作了。医学在发展,也在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现在的新冠肺炎疫情。儿科还会遇到更加复杂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解决新的问题。
对于那些刚刚走上儿科医疗岗位的青年医生或者以后要成为儿科医生的同学们,我想说,儿童疾病不是成人疾病的缩影,儿科有很多自己的特点;要想搞好儿科,还要善于和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长去沟通交流,对于一些特殊疾病,要把病情全部交代给家属,以适当的方式请他们配合治疗;作为儿科医生,面对的是一个个不断成长、不断发育的个体,必须考虑到孩子今后的健康,不仅要治疗他们身体上的疾病,还要传递积极的正能量,治疗孩子可能在心理、精神层面出现的问题;基层医院的儿科不像大城市医院儿科划分得那么细,如果将来选择在基层医院做儿科医疗工作,那么在校期间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研究方向上的儿科知识,还要了解更多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才能在实践中综合考量,做到游刃有余。此外,还要诚心诚意,用热情和自律来做好儿科工作。
我觉得,既然选择了儿科专业,就要坚定不移地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坚守着做儿科医生的信念。我的老师曾经对我说:“不论身处再困难的地方、再艰苦的环境,都要记住,你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我也想把这句话告诉给首都医科大学的学弟学妹们。人生当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可能遇到失败,也可能遇到不幸,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心中都要繁花似锦,始终朝着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去努力。
“在佳县,生命不息,服务不止。”这是我许下的最后一个承诺
当地群众带着孩子来家里找路生梅看病。(人民网记者吴超摄)
记者:您已经78岁高龄了,还在从事医疗方面的工作吗?
路生梅老师:我现在年龄大了,不过仍然会去义诊。佳县有两所县级医院,当初这两家医院都要高薪聘请我,我没有答应。后来,是咱们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老师的事迹感动了我。我就答应在这两所医院义诊,每周的一、三、五都会去,不收医院一分钱。
县城地方不大,我又长期在那里居住,很多人都知道我住在哪儿,我的手机也从来不关机,谁问我的电话号码我都给。除了在医院义诊,在家里给人看病也是常有的事。作为医生给病人解除病痛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党员为党工作也没有退休年龄。“在佳县,生命不息,服务不止。”这是我许下的最后一个承诺。
路生梅老师简介:路生梅,1944年生,中共党员,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196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毕业时,为响应祖国“建设大西北、服务大西南”的号召,24岁的她选择了扎根陕西佳县,这一待就是54年。从韶华到白头,她扎根陕北,为病患解除痛苦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佳县人民医院的发展。从青春靓丽的姑娘到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她将自己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她用无私奉献改变了佳县落后的医疗面貌,用坚守诺言诠释着“医者仁心”的初心。退休之后,她仍坚持义务接诊,满心火热,扶弱助残。路生梅老师用高尚医德、精湛医术和艺术的服务赢得了广泛赞赏,先后获得“中国好人”、全国“诚信之星”、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医生”、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巾帼奋斗者”、陕西省“三秦楷模”、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首都医科大学“济世修德”杰出校友奖等荣誉。
新华社报道:二十大代表风采|路生梅:在党和群众需要的地方扎根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159953?d=1348c51&channel=weixin
新闻联播报道:从韶华到白头,路生梅说这两件事“没有退休年龄”
https://mp.weixin.qq.com/s/mkShmAsPJ00onQILv1spEw
(策划:党委宣传部 采写:姜俊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