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 匠心为本 精益创新——访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张旭教授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推动贯彻“新医科”建设理念,落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宣传部继续推出“师说”专栏,讲述近五年来,我校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获得者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深耕教学科研一线、潜心教书育人的故事。今天推出第七期:匠心为本 精益创新——访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张旭教授。
“我上学那会,20门专业课,10门工科的,10门医科的,我觉得自己像学了两个专业。但是老师介绍说,这专业未来的发展可是不得了,等你们毕业了就好了。现在真的感觉到了一个黄金时代。”被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挑中”的张旭教授从教38年,始终精勤不倦,深耕教学科研工作,不断为莘莘学子与青年教师扣好第一粒扣子,是科研创新的示范、严谨治学的典范、教书育人的模范。
“我每天睁眼就想创新,永远要找最新的东西”
大学毕业照(第二排左一为张旭)
记者:您从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与研究已经38年了,请问您当初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是什么?
张旭教授:其实当时我是被学校挑中的。在20世纪50年代,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始在国内兴起。因为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我被学校“挑中”成为第一届生工专业学生。后来我明白了为什么学校要挑选成绩最好的学生,因为课程太多了。生工的学生除了要学习理工科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医学专业课程。其他专业一个学期大概7、8门课,我们会有20门课,10门是工科的,10门是医科的。那时候不知道这个专业将来会怎样,还学这么多课程,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
记者:作为见证该专业起步发展的第一届学生,您认为如今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和当年相比有什么变化?您认为这个专业和其他医学类专业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张旭教授:生物医学工程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是医学、理学、工程学的交叉。在专业开设之初的探索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是把这三个专业相加,学科间的壁垒没有完全被打破,结合程度不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升级,简单的学科堆砌已不符合我国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生物医学工程已经不再是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实现了真正的融合。我们经常讲“医工结合”,现在已经是“医工融合”了。只有学科有机融合,最迫切的临床需求才能及时转化为技术研发课题,最前沿的技术才能及时应用到临床诊断、治疗、预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器”就是“医工融合”。目前,首医做得非常好,搭建了很多生工专家与医生实时对话的平台。所以我现在经常跟学生说,你们赶上了最好的年代。
记者:面对新时代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新要求,作为教师的您是如何应对的?
张旭教授:我们老师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紧跟技术升级和人才需求的步伐。在“健康中国 2030”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现代诊疗体系的发展速度加快,高精尖诊疗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生物医学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授课课件
我每天睁眼就想创新,永远要找最新的东西。我每次讲课前都必须更新所有课件。前两年我们还在讲大数据、精准医疗,现在已经变成了人工智能、ChatGPT。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我跟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学生获取信息的速度特别快,所以每次上课我都会觉得有紧迫感。老院长刘志成教授常常讲,“我教过的学生都是我的好老师”。的确如此,现在已经不是我们教学生,而是学生教我们。遇到新的知识我就和他们一起进行开放性的讨论,作为老师其实收获更多,真的是教学相长。
看着这些不断摄取新知识的学生,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创新型综合人才,我更相信我们国家生物医学工程事业必将迎来蒸蒸日上的发展。
“差一点儿都不行,对人的生命要负责”
记者:在您的求学或职业生涯中,您认为对您影响最深的人是谁?他(她)对您有哪些影响和启发?
与马斌荣教授合影
张旭教授:有两位老师对我影响特别深。一位是我读博士时的导师马斌荣教授,他是当时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院长,对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一丝不苟。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我写了一篇文章请马老师审核,马老师上来就指出文章中的逗号写错了。我当时非常震惊,没想到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居然还看逗号,太“吹毛求疵”了。马老师特别不客气地批评我,“逗号都搞不好,还能搞好什么。”当时我脸上特别挂不住。后来才明白,做事的严谨性真的是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论大事小事都不能稀里糊涂。
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实验室
另一位老师是我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作为访问学者时的课题组教授,他对科研认真严谨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当时他已年近90岁,每个星期仍坚持来开组会。有一次老教授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谁也没想到第二天老教授竟然准时出席了课题组会。在指导论文的过程中,他也会和蔼地指出字母拼写等错误。这种专注执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令我终生难忘。
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获北京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奖
后来我给学生修改论文时,也会指出他们语言不规范、格式不准确的“小”问题,从一点一滴教导学生要一丝不苟做学问。
记者:在您看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专业素养?
张旭教授:首先是严谨求实。有时候学生和我说,“就差一点儿,错误率只有万分之一。”我说,“差再少都不行,对人的生命要负责。如果手术机器人做手术有万分之一的失误率,你敢上吗。”其次是科研诚信。运行程序过程中出现任何错误都必须告诉老师,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千万不能隐瞒不报,做出来的结果一定要可信。最后是人文关怀。要以病人为中心,在选用医疗设备时要综合考虑经济成本和治疗效果,这关乎职业道德。这些专业素养既是对学生们的要求,也同时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要有敬业之心、仁爱之心,要思考自己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记者:您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呢?
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
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类创新设计竞赛并获一等奖
张旭教授:作为教师,我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保持严谨诚信、创新进步。为了尽早培养学生们的能力素养,我们在2016年开设了创新课程《个性化科研与工程训练》,是全国最早开设此类课程的高校之一。课程从一点一滴入手,帮助同学们掌握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比如查文献,一开始学生只会汇报查到多少篇,但是具体研究内容却不了解,我们就提醒学生要关注文献中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一遍一遍地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文献阅读的方法。经过不懈的努力与训练,学生们在竞争激烈的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类创新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作为教师的我们感到特别欣慰,孩子们的科研素养通过科学培训得到了巨大提升。
主讲的本科课程获评校级“优质本科课程”
“我坚持每年参加课程教学方法的进修”
记者:您从教38年,在教学上有哪些经验呢?
精心钻研教学方法
张旭教授: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是要具备学科专业水平,并通过踏实做科研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当然,这些知识不能原封不动地倒给学生,而是要综合运用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要不断进行职业培训。我坚持每年参加课程教学方法的进修。过去的教学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现在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师,会做PPT课件只是最基本的,如何组织互动交流,如何运用翻转课堂,如何运用更好的教学技术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此外,教师还需要不断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通过学生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在如此一来一往间提升学生能力、增长教学经验。
记者:您如何看待艰巨的科研工作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
张旭教授:教学与科研,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高校承担着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如果不做科研,老师就不知道当前学科的最新进展,就没法传授给学生更全面的知识。
授课课件中的科研课题(部分)
同时,教学也会助力科学研究。我经常把自己的研究课题放在课上来讲,学生听着这些书本外的前沿知识特别高兴。我还会把一些科研数据给学生去做,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会带给我科研灵感。这些互动把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所以,如果教师做科研,就一定会在课堂上讲得有声有色,因为讲授内容来自亲身经历,会让学生有真正的收获。
记者:作为教坛前辈,您如何指导青年教师?您对他们有什么期望?
张旭教授:我希望他们能够认真严谨做好教学、脚踏实地进行研究。老院长刘志成教授曾勉励所有教师,“希望所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研究’”。刘老师以身作则,深刻地影响了我。现在我也会以身作则,全力帮助青年教师们扣好教师生涯的第一粒扣子。比如,当年学院师资力量缺乏,我曾一年带过6门不同的本科生课程,从专业基础课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脉冲数字电子技术到专业核心课电子测量、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正因为所有课程都讲了一遍,我现在对相关课程做到了融会贯通、应用自如。所以做学院院长和系主任时,我要求所有青年教师也从基础课程讲起。
获评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此外,我喜欢带着青年教师成长。他们一进校,我就跟他们讲清楚职业发展规划,消除迷茫情绪。我还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学基本功大赛,从讲稿准备到教案设计,我陪着大家一遍一遍打磨,下班之后在空教室一起训练。通过系统培训,让青年教师认识到教学不是一件马虎的事情。后来我们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团队还获得了北京市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称号。我非常感动,也非常佩服青年教师们,在科研与教学双重压力下积极保持持续动力,我对学院的发展、专业的发展充满希望。
国家要解决“卡脖子”问题,人民健康需求不断升级,未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有可为。“现在年轻人的成长速度太快了,我对咱们国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发展特别有信心。”张旭教授激动地说道。
从师资筹备到技术应用,从自主研发到人工智能,张旭教授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建设者。科研领域潜心钻研、教学岗位精勤不倦,始终秉持着认真严谨的态度,张旭教授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生工学子和青年教师。
胸怀“国之大者”,坚守三尺讲台,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只为后来者成为“年轻的巨人”。新一代首医青年教师将不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致信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接过教育的“接力棒”,不断为首医建设、强国建设培育新人、输送力量。
采写:范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