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榜样同行 做无愧新时代的首医共产党员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在学校事业发展征程中,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第一线,涌现出大批值得尊敬和学习的共产党员。他们以身作则,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坚守与担当。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在这里,我们撷取一些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共同感受他们的风采。


三尺讲台 四季耕耘


从教50多年来,国家级教学名师徐群渊教授,早已是我校闪亮的名片之一。他常说:讲好一堂课,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教学管理政策做保证;要具备“十桶水”的内存,才能凝练升华出“一桶水”的授课内容;要立足三尺讲台这一教师专有的表演“舞台”,集“编剧、导演、演员”于一身,与学生“观众”交流、互动,通过“演员”的魅力来展示学科的重要性,“征服观众”……为了热爱的教育事业,他忘我地工作。常年伏案弯曲了他曾挺拔的背。一个冬天,结束工作时天色已晚,他不慎摔伤,左前臂尺骨骨折,然而从医院回来当天,他就挂着肘关节固定带直奔办公室,没有耽误一刻的工作,那一年,他已经72岁。

2018年,我校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刘慧荣教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提起刘教授,熟悉她的师生说,“刘老师的敬业精神,强烈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她对教育的执着和对科研的热爱,让人不觉紧追她的脚步。”刘教授觉得,“每一名学生第一个国自然课题申报和副教授的评聘都是我的责任”。每年年底她都会清点毕业和未毕业的学生谁该申报国自然了,然后一遍遍约谈思路、捋框架、提炼创新、修改内容,而自己的标书往往放在最后一个写。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她同样倾注了全部心血,帮助他们反复修改毕业论文和幻灯片,她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庄严神圣的答辩时刻,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在第十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王伟教授办公室墙上有一副学生送的字联“德泽如春雨 润物细无声”,这正是她从教20多年的教师生涯的写照。多年来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她深谙“教育不是灌注知识,而是点燃求知的欲望,获取心灵的自由”。在教学中她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在专业的海洋中酣畅游弋。正如她的学生所说:“她很擅长因人施教,总能发现每位学生的专长和潜力,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懂得人生价值,获得感满满。”

“虽然我是教师,也要与学生一同成长。带好学生,先要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是第十一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药学院院长赵明教授的座右铭。一直以来,她一心扑在工作上,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一位老师在谈到赵老师时动情地说:“赵老师曾不小心扭伤了脚,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她背着双肩包,需要提前1个多小时从药学小楼的二层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往下挪,当我走上前去要扶她时,她却微笑着对我说:‘没关系,我能行!’可我却清楚地看到在她的脸颊上流动着的密密麻麻的汗珠,能清晰的听到支撑拐杖走路用劲时轻微的喘息声。看着她步履蹒跚远去的身影,我的眼睛湿润了。”

“我热爱我所从事的神经科事业,我愿将一生所学和经验,奉献给我的学生和从事神经科工作的同道们。”这是贾建平教授的自白。2003年他带头建立了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并担任系主任。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础上,他带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工作,带领学科先后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国家级学术创新团队”、“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等荣誉。


潜心科研 追求卓越


孙志伟教授现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和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作为卫生毒理学与卫生化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引进以前,他在毒理学领域的研究成就已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孙志伟教授常说:“要是比聪明,可能很多人比我强,但如果比勤奋,我敢和学院任何人比。”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在他的时间表中没有寒暑假及节假日,工作忙时常常通宵达旦,只要工作需要,他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他一直在以极高的工作强度承担着学院及学科建设这份职责,争分夺秒地开展工作,为学校建设和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袭白衣,质朴敦厚,是吉训明给人的第一印象。国家杰青、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使命”计划人才……作为一名70后学者,宣武医院副院长兼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吉训明活出了生命的厚度,用心做一名扶伤济世的医学科学家。他有一张贯穿日夜的时间表:早晨五点半起床,中午极少休息,临近子夜方入睡,闻鸡起舞的一小时太极拳从1991年坚持至今,保证了从医必备的强健体魄。吉训明的字典里没有苦与累,只有那颗大写的医者仁心和上下求索的百折不挠。

作为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王拥军教授长期从事脑血管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研究,他领导的团队承担30余项国家科研基金项目。在谈及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荣誉时,王拥军教授总说这是团队共同努力才有的成绩,他说:“其实这个奖章不是颁给我个人,而是颁给整个团队,虽说荣誉只是一个符号,但这份荣誉是大家一起创造的,对整个团队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经历了曲折和困难,可始终目标坚定,如今回首过去,确实收获不少:中国第一个卒中单元、NEJM中国神经病学第一篇论著、连续七年Stroke全球单中心最大贡献团队……”

步入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授李丽英的办公室,一整面墙的书柜、窗台乃至电脑桌上都摆满了各种基础医学、细胞生物学、肝病研究方面的中英文书刊,台历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天的会议安排和待办事项……李丽英教授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见缝插针做科研。“为了把问题阐释清楚,要有足够充分的证据,还需要从不同层次去证明,得出的结论才有说服力。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需要的数据量就越大,需要做的实验也越多。”李丽英教授带领团队向着科研高峰发起一次又一次冲击。


妙手仁心 为患解忧


贾立群,我校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名誉主任,党的十九大代表,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市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等荣誉称号。从医30多年,接诊10万名患儿的贾立群为了让孩子和家长满意,为了履行“24小时随叫随到”承诺,他至今仍住在医院附近50平方米的房子里;为婉拒患儿家长红包,他将自己的衣兜缝死,被家长们亲切地称呼为“缝兜大夫”。因超声检查需空腹进行,为减少孩子挨饿时间,他经常利用午饭时间为患儿做检查,甚至带病坚持工作。有一次,他腹部不适,按着肚子完成所有的检查后,才赶到成人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患有急性阑尾炎已穿孔坏疽,马上做了急诊手术。面对主刀大夫的不解,他忍着疼痛有气无力地说:“看着家长焦急的目光,我实在不忍心啊!”

钱素云是我校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因为她的突出贡献和高尚医德,被评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和“2016全国十大最美医生”。从医33年来,她凭着高超医术和对生命的大义担当,让26000多名孩子起死回生。她不仅是技术精湛的医生,还是精心呵护孩子们的“好妈妈”,更是患儿家长们的心理依靠。钱素云常说:“儿童重症医学专业风险高、强度大,孩子病情瞬息万变,生死一线可能取决于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或决策,惟有努力工作、不懈怠、不放弃,才能不负重托。”正是有这样朴实而坚定的信念,钱素云用她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挽救了无数生命垂危的孩子,帮助他们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08年,宣武医院外科医生李嘉得知医院要派一名普外科大夫援藏后,第一个向科室领导递交了“志愿书”。此时的他,丝毫没有考虑刚满1岁的儿子还需要爸爸的照顾;博士学位差一点就可以完成了……在一年的援藏工作中,李嘉克服严重高原反应等重重困难,钻研业务,敢为人先。在拉萨市当雄县6.6级地震发生后,他作为最早抵达的一批援藏医生,在海拔5000米的震中抗震救灾。援藏工作结束至今,李嘉仍在资助一名藏族女孩在京读书。2014年,李嘉作为中国首批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医疗队的一员,克服种种不适与困难,成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2015年获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奖“平凡英雄”称号。


管理服务 贴心温心


日日夜夜守护学生的安全,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需求,寓教育于平常生活,寓教育于细微之处,这就是杏林学苑朱敏生老师,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寓辅导员。一栋楼四百多学生,他几乎能叫出全部名字,甚至知道来自哪个省市。宿舍维修、卫生检查、学生安全巡查督导、问医送药等一系列事情都让同学们感到他的认真和用心,体会到父辈的关怀,体会到宿舍家一般的温暖。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坚守。在各个岗位上,还有很多像朱老师一样的党员教职工。他们立足本职,无私奉献,把全部身心扑到工作上,有的教职工每天很早到岗、很晚回家,总是抢在最前面把工作做好;有的教职工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用微笑把温暖送到别人心底;有的教职工上有需要赡养的老人,下有嗷嗷待哺的幼儿,他们克服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工作从不打折扣……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榜样。

“信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每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学习榜样,争当榜样,弘扬传承榜样精神,必然能汇聚起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