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艳清教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回首63年来

首医共产党人

听党话跟党走

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初心践行着使命

凝聚起建校兴校的磅礴力量

微光汇聚间

闪耀着信仰的力量

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

今天推出《旗帜》第七期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艳清教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张老师热情激昂,用生动的语言,贴近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的例子进行课程内容讲解,极大提高了同学们的上课注意力,也让我感受到思政课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张老师上课内容充实,结合时事热点和中外历史讲授,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原来思政课可以这么有趣、这么生动、这么富有哲理!”“老师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发我们思考和讨论,从而调动我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我们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学期结课时,研究生思政课课堂上同学们对张艳清教授课堂的教学反馈。

入脑——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一年又一年,张艳清凭着对三尺讲台的执着,带着学生们给她的感动,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在课堂上与学生们达到情感共鸣,引导学子知行统一。“我时常会想,医生的职业是神圣的。医学生应该具有怎样博大的胸襟和宽广的情怀,才能肩负起这份职业的重任?”想到这里,身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的张艳清又立刻沉重起来,“那我们呢?站在讲台上的我们,又该拥有怎样的智慧、设置怎样的课程环节、以怎样的状态,引领、塑造这些高尚的灵魂?还真是不轻松啊!”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核心课。课程的核心就是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实现“明理笃信践行”。“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内容、方法到目标上的多维性、整合性、综合性,这也要求对整个教学开展“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的研究和设计。

要让普遍性的规律落地,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及社会现实问题有机联系起来。为此,张艳清精心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在专题教学中设计更加体现“对象化”和“接地气”的理论点和问题点。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美丽中国建设、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与健康中国战略等。通过这样的结合,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理论并不空,而是与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发展息息相关。

入心——用亲和力针对性强化情感认同

对医学生来说,科学之真与伦理之善是医学的本体,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因此,怎样培植“共情”的能力,增强对理论的情感认同,就非常必要。

张艳清多角度发力,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德性伦理、传统医德的思想精华,与当代精诚大医的感人事迹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德性之源:儒家心性论德育价值研究》等应用于教学,发挥科研辅助教学的优势。同时搜集整理当代医德楷模的资料,如“寻找最美乡村医生”“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等大型主题活动的资料。这些穿越时空探索生命奥秘的璀璨群星,都是触动灵魂、引起共鸣的示范教育载体,既诠释了高尚医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学领域的生动体现。

《健康报》和《中国教育报》曾以《让医学生的课堂充满感动》《帮助医学生精神成人》《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为题,分别对张艳清进行了相关报道。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专家也对张艳清的这种授课方式给予充分肯定:“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阐释。针对医学生的具体实际,巧妙选取授课切入口,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入行——直面困惑引导理论“外化于行”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游离于学生困惑之外,否则无法走进学生的理性与情感世界,更无法促进他们将理论既“内化于心”,又“外化于行”。

“有些攻读科学学位的研究生在入学初,存在着一些困惑和纠结,因为他们的理想目标是专业学位。虽然我们不能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来提供更多的解释,但我们可以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家重大需求等方面来解读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等相关内容为支撑,引导学生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把献身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作为毕生的追求。”张艳清回忆道。经过一番努力,这些同学也开始学会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做临床医生固然好,从事医学科学研究也很有意义,研究成果可以服务更多的人!

有同学这样写道:“医学生的中国梦是仁爱奉献之梦,是医术进步之梦。虽然现在我知道,医学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不会放弃。”张艳清分享着他们的坚定和自信,也更加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定会涌现出更多的人民健康守护人。


审核:庞文云

编辑:姜俊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