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榜样力量

榜样力量

基础医学院李丽英教授:书山有路勤为径

  步入李丽英教授的办公室,左侧是占了一整面墙的书柜,柜子里摆放着各种基础医学、细胞生物学、肝病研究方面的中英文书刊,旁边窗台上的书籍和材料整齐地排成“一”字,右侧一张电脑桌上摆放着几摞材料,台历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天的会议安排和待办事项,再加上两把椅子,填满了这间不足6平米的办公室……就在这里,李丽英教授带领着她的团队以惊人的速度连续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热爱科研 执着探索

  李丽英,现任基础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95年于北京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年于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10月作为特殊人才引入首都医科大学。多年来,李丽英教授带领团队致力于肝脏纤维化及其修复机制的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2005年来到首医时,学校提供的条件比较优厚,给了启动基金、有了实验室,聘我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前后衔接得很快,马上就进入了状态。”李丽英回忆道。“最开始申报基金并不是很顺利,由于是在国外攻读的博士研究生,一直按照国外的科研方式,缺少撰写基金方面的经验。开始写了几年都拿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对挫折,李丽英没有气馁。2006年仅一年时间内,李丽英带领团队一口气成功申请到三个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优秀留学生资助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拿到项目的李丽英,科研工作逐渐开展起来。

  2009年,对于李丽英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年,经过不断摸索,李丽英团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开始有了一些实验成果,相继发表了两篇SCI文章。一篇发表在Journal of Hepatology,作为欧洲肝病学会的会刊,当时这份杂志的影响因子为7点多分,现在已经超过10分。另一篇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当时这份杂志的影响因子为5点多。“相当于起点比较高,一发文章就发到了领域内大家比较公认的好杂志上。有了这两篇文章后,基金就好申请了。”文章的发表更增加了李丽英的信心。2010年,李丽英教授团队成功申请到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2011年,又申请到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项目。“这几个项目一块滚动着就拿上了,我觉得自己是从2009年开始才真正转起来,进入到良性循环的过程。”付出终有回报,李丽英的脸庞露出欣慰的笑容。

  2009、2010、2011连续三年拿到国家级项目的李丽英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以满腔的热忱和百倍的努力带领团队投入到新的科研工作中。除了完成固定教学任务外,李丽英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见缝插针做科研。“为了把问题阐释清楚,要有足够充分的证据,还需要从不同层次去证明,得出的结论才有说服力。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需要的数据量就越大,需要做的实验也越多。”李丽英教授团队向着科研高峰发起一次又一次冲击。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再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6年,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结题一个再申请一个,就这样项目得以滚动运转。在科研路上,李丽英团队跨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回首一路走过的经历,李丽英教授深有感触:“你越好,申请到的基金就好,再加上文章发得好,就会拿到更好的基金……我觉得科研就是这样,从来都是奖励胜者。”当发现研究的方向看似走到尽头时,乐观开朗的她会及时进行调整,使得文章每次都能够顺利发表。天天做实验、对各种指标反复比照、不断写文章、修改文章、申请课题,对于这些“磨人”的活儿,李丽英却乐在其中。正是出于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对科学研究的痴迷,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义无反顾,始终坚守。

  团队齐心 勇创佳绩

  近年来,伴随着学校的发展建设,李丽英教授团队的科研条件得到逐步改善。李丽英清楚地记得,刚来学校时在二教楼12层办公,那时实验室里只有三条实验台。基础科研楼建好后,为了给团队提供充分的科研空间,基础医学院将150平米面积较大的实验室分配给李老师,实验台也扩展到了五条。

  在学校以及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李丽英教授团队逐渐壮大。目前,团队包括讲师2名,主管技师1名,博士4名,硕士5名以及本科生2名。团队致力于炎症在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与分子机理、大麻素受体介导中性粒细胞参与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机制、S1P信号轴介导中性粒细胞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分子机理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在李丽英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已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24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4项、青年项目4项。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荣获2次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授予的“优秀论文奖”、荣获3次北京细胞生物学学会授予的“优秀论文奖”。无论从发表论文的质量、获批科研项目的级别和金额上,在细胞生物学乃至基础医学院的学科中,李丽英教授团队都发挥了引领和榜样作用,促进了基础医学院的学科发展。这些成绩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奥秘?

  对于团队成员的每篇文章,李丽英都给予悉心指导。每逢周一,李丽英会组织大家召开组会。由两名学生精读文献,四周后做总结报告,如有结果可以随时交流。“刚来的时候,我自己没有写过英文文章,我的第一篇英文文章是李老师一遍一遍改出来的。李老师还告诉我,给审稿人的回信要怎样写才能显得既有礼貌又坚持自己的观点。经过这一轮标准的指导后,从写文章到同审稿人交流,我就有了经验,轻松了很多。”作为团队骨干之一的常娜老师用“感恩”两个字表达了对李丽英教授的感谢。“上次写标书,直到上传标书的前一天,李老师还在帮我修改,前前后后帮我改了两三次。那时候她自己也很忙,正申请一个重大专项的课题。如果没有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我拿到基金的希望会很渺茫。”

  李丽英想方设法创造机会,提升团队能力。为拓展学生们的视野,李丽英经常会带领学生们参加中国细胞生物学大会等领域内高水平的会议,聆听院士报告,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了能使学生们得到开阔眼界的机会,她总是卡着会议最晚的时间报到,选择会场附近最便宜的地方住宿,以最早的会议结束时间返程。在李丽英看来,“孩子们读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生,如果连细胞生物学全国性的会议都没参加过,我会觉得遗憾。”

  为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李丽英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条。在李丽英的实验室里,大家从来不用担心投文章所需的花费,没有更多的生活负担,团队才能安心地去做研究。“实验室的氛围关键看PI,像文章涉及学生或团队成员利益的时候,PI处理的公不公正、公不公平,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实验室的环境。”常娜老师说,“李老师是一个很公正的人,在她的影响下,我们团队的氛围很好,实验室内部,学生之间相处得也很融洽,大家都很团结。”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如果教师既爱他的事业,又爱他的学生,那么他就是一位十分好的老师。”李丽英正是这样一位好老师。

  “遇到危险的事情,李老师会第一个先冲上去。”杨乐老师深有体会,“几年前,我们与医院有些合作,会从医院拿到一些病人的肝组织。大家有点害怕,比如会有肝炎病毒,每次都是李老师拿过来先处理好,放到试管后,我们再做后续试验,她不让学生们去做这些危险的事情。以前,还会做同位素的实验,她不让我们这些未婚未育的学生做,而是亲自去做。”李丽英就是这样,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

  “李老师是个‘工作狂’,几乎每天都是我们实验室最早来最晚走的人。有时早上不到7点就到了实验室,晚上10点多还没走。她经常会对学生说,‘周末、节假日,你们什么时候找我,我都在。’”常娜说。一次,为了给学生修改文章,李丽英熬夜到后半夜一点多还在改。每年寒暑假,她都是在紧张忙碌中度过,不是申请基金就是给学生们改文章。学生们的文章在经过团队里老师的修改后,再到李教授手上,基本还要修改三四轮才能定稿。李丽英却常说,“这些都是我分内的事”。

  李丽英还十分关心学生们的日常生活。“2011年暑假,赶上学校宿舍装修,当时我刚好要修改一篇文章,没有地方住。李老师二话没说,出钱在学校院里的青年公寓租下一套房子,使我才能在学校里继续补实验、改文章。最终,那篇文章得以顺利发表。”作为李教授的学生,杨乐老师谈起当年读研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

  学生们找工作的时候,李丽英也很关心他们的去向。2009-2016年这7年间,李丽英累计培养了9名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有的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工作,有的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工作,有的在老家的人民医院工作……他们都特别优秀。”提起这些学生,李教授倍感自豪。

  “我总是给自己加码,永远都没有闲着的时候。我是真的喜欢做科研,喜欢有个想法,然后用实验设计后去证明它,找到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再写出来,最后被认可,我觉得这种过程是对自己一步步的肯定。喜欢这个过程,才能愉悦地享受这个过程。”李丽英特别期望有志于从事医学科研工作的青年人,一定要发自内心的热爱,要有足够的耐心,辛勤付出,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