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榜样力量

榜样力量

基础医学院刘慧荣教授: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提起基础医学院刘慧荣教授,熟悉她的师生总说,“刘老师的敬业精神,强烈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她对教育的执着和对科研的热爱,让人不觉紧追她的脚步。”刘老师常常用AB血型处女星座来调侃自己追求极致的性格,因在团队中年长又总有突发灵感,她自嘲是两千年前的玛雅研究者,也因熬夜形成的黑眼圈被学生誉为“烟熏妆”女王。这就是刘慧荣教授,一位可亲可敬的师长,一位深爱医学的教育者,一位科研路上奋斗的执着者。

12.jpg

 

点燃学子心中一团火

刘慧荣,首都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2015年担任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2015年至今担任首都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主任。2010年被评为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人选,201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7获“高创计划”教学名师。从教多年,刘老师经常说,教学是件 “良心活儿”,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要点燃学子心中那团追求理想的火。看着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从对病例一脸茫然到分析透彻;从懵懂接触科研,到游刃有余独当一面;从青涩迷茫成长为坚强自信,作为老师满怀着的都是浓浓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每年7月毕业季,是她最开心的时刻,看着学生们学有所成,逐梦未来,她倍感欣慰和自豪。

对于课堂教学,刘慧荣老师总结为两个字“用心”。她根据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探索形成了既符合现代大学教学理念又极具个人魅力的教学风格。刘慧荣老师想尽各种办法提升教学效果,希望用最前沿的科研知识充实每一堂课,用最饱满的教学热情感染每一位学生。二十多年来,刘慧荣老师每年都承担着多门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的教学任务,年均约150学时。一到寒暑假,她就开始准备新学期的教案,“教课没有约定俗成的办法,多好的教案一成不变日久也会使人生厌。”多年来,她的教案不知道换了多少版本,即使是同一时期的课堂,也有针对不同专业的案例版本。她总是在教学设计中布下一个又一个的“陷阱问题”,不断循环诱导-发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们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挑战难题。2011级基础边经纬同学说:“刘慧荣老师的课堂容不得一丝走神,就像侦探小说,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让我注意力高度集中又兴趣无限。”她注重课堂互动,允许学生随时打断并提出疑惑问题,并常常留下课后思考题,让学生独立讨论解决问题。学生们说,他们曾在元旦放假期间自动放弃娱乐而转为讨论课后思考题,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难得的快乐和收获。刘老师教会学生的不仅是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好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心态。

刘慧荣老师还非常注重在教学中加入新的教学理念,有一次她从英国学习到一种新的课前体验教学模式,之后运用到课堂上并不断改进,通过10分钟课前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后又加入了专业内容和职业教育理念,学生的思维潜力被激发,应急能力、协作能力、创造力、想象力也得到了训练。在留学生教学中,为了改善教学方法,刘慧荣老师虚心向同行学习,认真聆听了面向留学生的大部分基础医学课,她发现朱进霞老师的课堂互动活跃,即使是复杂的神经系统章节,留学生们也能很感兴趣地参与其中,她就将朱老师的课堂经验推广到全学系,极大提高了留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

作为一名医学高校教师,刘慧荣教授重视教学改革,主持开展了病理生理学网络课程建设、研究生心血管转化医学网络课程建设和病理生理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并在本科生中推广实践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改革和本科生设计性实验考核方法改革。她不断推进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培育出一批富有生机和希望的人才,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师团队2018年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刘慧荣教授的座右铭是“路在脚下,无欲则刚”。“路在脚下”说的是个人奋斗方面,每一个人的路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别人看不到的付出与艰辛;“无欲则刚”说的是个人修养方面,不被物质或名利所诱惑,人生短暂,不忘初心,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从事的医学教育事业。

刘慧荣教授认为作为一名医疗领域科研工作者,最重要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能发现临床问题,将其转化成科研问题,提出假设探寻真伪。作为课题负责人,刘慧荣教授承担了31项研究课题。多次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科技进步奖,包括“教育部科技成果完成者”、“北京市高等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人选”、“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刘慧荣教授说工作的高效得益于良好的工作方法和习惯,要定计划做记录。刘慧荣老师习惯列三种计划——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从而保证在每天繁忙冗杂工作中保持井然有序、充实有效。自担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及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主任以来,工作量的增加并没有影响她的工作效率,她依然能够游刃有余,这得益于她总在工作中思考如何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将各项工作都做好。刘慧荣教授自研究生阶段就一直保持每天记录、分析实验的习惯,实验的每一个步骤都很详细,每天早7点到晚7点进行实验,之后留出2-3个小时分析结果并对第二天实验进行改进。她总会把所有能预想到的困难都考虑到,把配方里的每一味用药的作用都了解清楚,虽然前期准备时间相对较长,但实验一般都是一次成功,如果遇到瓶颈她会认真研读文献、求教他人。记得有一次未得到想要的结果,刘老师便暂停下来仔细思考实验每个细节,最后发现是因为使用了放置比较久的标本,实验的操作时间成为核心问题,她马上进行调整便获得了成功。

科研工作需要长期积累,在这一过程中可能99%的概率都看不到希望,只有1%的概率能通往成功,但刘慧荣老师永远也忘不了研究生时原代心肌细胞培养几经周折,当团队中一名成员历经数月第一个培养成功时在楼道里的欢欣雀跃,忘不了整个团队一同去欣赏学习时的激动与激情。刘慧荣教授喜欢自己原创设计实验,她沉浸和执着于科研思考、分析、证实的过程,这种信念和执着鼓舞她不断思考和探索新领域,不断发现未知、辨别真伪、反复否定自我、证明自己假说,这种美好和喜悦对刘慧荣老师来说是无法比拟的,也是无比幸福的。

 

醉心于精雕细琢的“雕刻匠” 

走进刘慧荣教授团队,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吃亏是福”,这是十条团队精神中的第一条,虽然刘慧荣团队每年都对团队精神进行凝练和修改,但“吃亏是福”永远排在第一位。第一次组会上,刘慧荣教授一定先教育学生,进入团队后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只有品行端正的人才能在科研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刘慧荣教授教育团队要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关心理解,共同进步成长。她言传身教,对同事、对学生都是奉献在前。刘慧荣教授说“每一名学生第一个国自然课题申报和副教授的评聘都是我的责任”,每年年底她都会清点毕业和未毕业的学生谁该申报国自然了,然后一遍遍约谈思路、捋框架、提炼创新、修改内容,而自己的标书往往放在最后一个写,对已经毕业的学生她同样倾注了全部心血。每位学生毕业的时候,刘慧荣教授都会帮助毕业生反复修改毕业论文和幻灯,她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庄严神圣的答辩时刻,展现出最好的自己。

刘慧荣教授最想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真情的温度,教育学生要怀有感恩之心。每年圣诞节前后,刘慧荣教授都会组织实验室全体师生包括已毕业的学生一起聚会,每位教师都亲自为学生做道拿手菜,每年她都会准备一大盆炸鸡翅,还会为每位学生精心准备礼物,在贺卡上写上针对每个人的寄语和祝福,每当写起贺卡她都会回忆与同学们之间的温馨画面。学生们说,刘慧荣教授每年毕业季要写50-60张贺卡,她已经坚持了4年。

刘慧荣教授还为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在刘慧荣教授团队,一年级和二年级的研究生要轮值一个月团队行政秘书已成为团队管理的一项制度,其工作主要是协助老师负责团队管理、材料撰写等工作,目的是让学生尽早接触将来要面对的事务,锻炼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刘慧荣教授每次外出参会交流都会轮流带团队的师生去参加,鼓励学生多交流。刘慧荣教授常说“学生们就如同一块块璞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而我则是个醉心于精雕细琢的‘雕刻匠’”。她善于发现每一个人的优点,并通过不断鼓励的方式发挥他们的优点,让学生们变得自信勇敢。刘慧荣老师有20多本学生培养记录本,记录着每位学生的研究设计、实验进展、实验建议等等,只要翻开记录本就能找到她和学生沟通的问题。刘慧荣教授还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遇到问题,她不会马上告诉学生答案,会让学生先经过自己的思考拿出三个方案,然后给出建议让学生自己去证实。对于指导老师而言,这种反复的过程比直接给出答案更要耗费精力和时间,但看到学生们的成长,她觉得这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

 

采访结束时,刘慧荣老师说:“新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也同样推动着科研理念的变革;身处新时代,首医建设也同样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教师,我们更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