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协作 共筑发展——京津冀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联盟正式启动
来源:党委宣传部 张芃扬
发布日期:2015.07.06
浏览次数:
![]() 仪式现场 |
![]() 我校副校长王晓民主持仪式 |
![]() 杜杰介绍联盟成立情况 |
![]() 共同签署联盟协议 |
![]() 启动京津冀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联盟
|
![]() 为四校心血管疾病学科带头人授牌
|
![]() 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尚永丰 |
![]() 河北医科大学校长崔慧先
|
![]()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
|
![]() 我校校长吕兆丰
|
![]() 天津市教委副主任韩金玉
|
![]() 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益禄
|
![]()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郭广生
|
![]() 合影
|
![]() 唐朝枢教授主持报告会
|
![]() 陈润生院士
|
![]() 杨焕明院士
|
![]() 詹启敏院士
|
摄影:钟鸣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在这一背景下,京津冀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联盟的成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7月5日,京津冀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联盟在我校举行启动仪式,标志着京津冀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是以精准医学的模式,集合三地优势资源,从政府、高校、医院、企业等层面上进行多部门联动,以三地心血管医学临床、科研单位为基础,北京市心血管重大疾病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建立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研究体系。这种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将大大推动三地乃至全国范围内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带来一场新的医疗革命,并深刻影响未来医疗模式。
我校教授、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心血管重大疾病防治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杜杰介绍了联盟成立情况。他介绍说,精准医学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疗模式,将为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实现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与干预带来新的契机。京津冀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研究联盟的定位是“团结协作,强基固本,稳步提高,全面提升心血管疾病科研和医疗服务水平”。
会上,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的心血管疾病学科带头人共同签署了联盟协议,北京市委副秘书长郭广生、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益禄、天津市教委副主任韩金玉等领导与四校校长一同启动了京津冀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联盟。北京市委副秘书长郭广生、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益禄、天津市教委副主任韩金玉为四校心血管疾病学科带头人授牌。
我校校长吕兆丰、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尚永丰、河北医科大学校长崔慧先分别讲话,他们表示能够在京津冀心血管疾病精准医学联盟中发挥参与者的作用是一次千载难逢的良机。当前,制约我国心血管重大疾病研究和临床的瓶颈问题涉及到从临床前研究到临床研究、转化与应用及整体医疗等各个层面。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针对目前发病率及死亡率持续增加的心血管疾病,整合京津冀三地临床和科研资源,加强合作、协同创新,实现三地心血管疾病科研及临床资源布局的整合与优化势在必行。三地医科高校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责任,相信联盟的建立,将实现资源共享、人才联合培养、重大项目联合申报及承担,并借助京津冀一体化共享平台,发挥三地在心血管研究和临床转化方面的创新能力,促进心血管精准医疗研究的转化和应用。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郭广生等领导出席大会并讲话。郭广生勉励京津冀心血管精准医学联盟能够集合三地资源,实现区域协同、团结协作、融合创新;能够积极申报、承担国家大型心血管研究计划, 开展多中心临床、基础、队列等研究,以全面提升心血管疾病科研和医疗服务水平为己任,共同推动建设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