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解读会
会议现场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等联合印发的《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我校护理学院、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医学人文学院近日联合举办《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解读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副司长高新强、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血液管理处干部刘鲁枭应邀为广大师生进行解读。我校党委副书记张莉鑫出席会议。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卢凤香主持会议。
张莉鑫致辞
张莉鑫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学校正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行动方案》作为提升医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将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她指出,《行动方案》聚焦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满意度,倡导医学人文关怀,强调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充满人文精神的事业。将医学人文关怀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从医学生培养抓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她强调,学校将深入落实《行动方案》,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致力于培养让党放心、人民满意、患者信赖的健康守护者,为推动国家医疗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高新强讲话
高新强在讲话中指出,医学人文关怀是医学发展的核心,医学不仅要治疗疾病,更要尊重和关爱生命。他表示,医学人文关怀的提升是对人民健康需求的回应,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举措。医学院校应将医学人文作为必修课,从医学生阶段开始培养医务人员的基本素养。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与各方合作,共同推进医学人文教育和实践,推动医学人文事业的发展。
刘鲁枭进行政策解读
刘鲁枭对《行动方案》的核心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他指出,医学人文关怀是提升患者满意度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发展医学技术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医学人文。他特别提到,医学人文关怀需要通过医学实践体现对患者的关爱,提升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从而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医务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还要关注医患沟通和情感支持,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关怀。
刘均娥发言
在随后的讨论环节,我校师生对医学人文关怀的教育与实践展开了深入探讨。护理学院院长刘均娥教授分享了护理学院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她介绍,护理学院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将护理人文与沟通技巧紧密结合,开设了包括护理沟通、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等课程。特别是在沟通教育方面,学院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与患者的信任建立、换位思考和共情能力,强化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吴浩发言
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教授指出,《行动方案》的出台是回应当前医疗行业行风建设需求的关键举措,要在教学中做到“有血有肉地宣传”,通过实践和互动,使医学人文教育更加生动、具体,真正与医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临床实践紧密相连。
随后,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张曼华教授、卫生法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兰秋教授、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副主任彭迎春副教授等分别从各自视角分享了对《行动方案》的深入分析与思考。
卢凤香总结
卢凤香教授在总结中指出,人文素养的培育是医学生教育的根本所在,医学人文学院将基于“大首医”的理念,把基础教育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确保医学人文关怀从课程体系到临床实习、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落实,推动医学人文关怀在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中落地生根,向社会传递医学温度,持续为医学人文的推广贡献首医力量。
撰稿:彭迎春、刘兰秋
摄影:陈兆阳
编辑:姜俊吉
排版:陈晨
审核:卢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