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引线凤舞花开 扎根时代放飞梦想——国际学院举办“三八”节“京绣”观摩体验活动
3月6日下午,国际学院第一会议室一片欢声笑语,由学院党支部、工会联合举办的“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进程正酣。老师们围在京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北京市巾帼奋斗者、全国妇联巾帼建功标兵等多个荣誉获得者王惠芳女士的身边,仔细聆听王老师对于“京绣”制作过程的讲解,从穿针引线到下针刺绣,大家跃跃欲试、兴致盎然。活动由国际学院党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王艳萍主持。
王惠芳老师带来的京绣作品
京绣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主要为宫廷绣。清代随着京剧的兴盛,京绣在民间有了大量发展。京绣的针法由于汇集到全天下的各类刺绣高手,吸纳融合了各类精绝的技艺和精华,再赋予皇家的审美宗旨和规范加以指导,从而形成其独特而严谨的针法路数。本次王惠芳老师传授大家的,就是最基本的“平针绣”和“套针绣”。
老师们一丝不苟地请教切磋
大家从最基本的“纫针”学起,按照老师指导的刺绣路径,积极动手,互相切磋,为学会这一传统技艺兴奋不已。应邀前来的男老师们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他们的认真态度和技术水平受到老师的高度肯定和表扬。活动室洋溢在节日的愉悦氛围中。
老师们观看王惠芳老师事迹
京绣非遗传承人王惠芳老师今年70岁,是京绣、丝绫堆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她自幼喜欢绘画,对美术设计很有兴趣,从事手工刺绣近40年。难能可贵的是,她创立了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用自己擅长的手工刺绣、丝绫堆绣、手工编织、传统剪纸、手工布艺等技能带动贫困山区妇女就业增收。从创业之初的艰难困顿到手工作品的供不应求,从转山转水上门传授技艺到现在大中小学邀请她去普及非遗文化,从最初的花鸟鱼兽、龙凤袍等传统民间作品传承到创作门头沟景观、京西太平鼓等地域和“抗疫”、“冬奥”等时代文化特色作品,从首善己身到兼济大山低收入姐妹们,再到带团队深入门头沟对口帮扶地区的内蒙古武川县、河北省涿鹿县为当地贫困户妇女培训,带动她们弹性就业和居家就业,2010年以来,王惠芳老师在文化传承之路上走出了创业之路、创新之路和扶贫之路,给“京绣”赋予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脱贫攻坚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大义灵魂。
一个难忘的三八妇女节
现场的老师们非常喜欢这次“京绣”观摩体验活动。通过观看门头沟融媒制作的《巧娘:“穿针引线”编织幸福生活》,大家了解到王惠芳老师帮助500多名低收入户走上致富之路的事迹,更加为王老师的精神感动不已。学院党支部书记马路老师说,“活动真好,特别佩服王老师!”杜鑫老师说,“没想到发掘了我这个非遗文化的潜在传承人啊!”李颉老师说,“期待早日能到咱们编织合作社基地去看一看,现场观摩学习!”王晶晶老师说,“有幸跟随王惠芳老师学习这一传统技艺。王老师手法娴熟,每一针每一线都透露出对京绣的热爱和尊重。在她的指导下,我感受到了京绣的精致与美丽,也体会到了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这次学习让我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感谢学院组织这次有意义的活动,让我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三八妇女节。”
老师们对体验作品爱不释手
国际学院结合工作实际,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党建引领带动工会建设,以工会建设促进学院文化建设和业务工作发展。
撰稿:王艳萍
审核: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