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院孙英/王炜教授团队揭示S100A9在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塑中的重要机制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孙英/王炜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上在线发表题为“Neutrophil–Endothelium Interaction Mediated by S100A9 Promotes Pulmonary Vascular Remodeling During Pulmonary Hypertension”的研究论文。团队研究了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在肺动脉高压中的生物学机制,揭示了S100A9作为关键分子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产生的S100A9不仅增强了中性粒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并通过激活RAGE相关信号通路诱导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重塑,促进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郭煜为第一作者,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刘杰老师、王炜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以肺动脉压力持续升高为特征的严重肺血管疾病,临床上,常用血管舒张剂来缓解症状和降低血流阻力,但针对肺血管重塑这一病变核心环节,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免疫疗法作为近年来兴起的重要治疗策略,逐渐显示出在肺动脉高压治疗中的潜力。
孙英/王炜教授团队发现中性粒细胞在肺动脉高压肺组织中不论是数目还是丰度差异都较对照组升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主要通过释放炎症因子 S100A9,介导其对肺血管的致病作用。研究进一步揭示,中性粒细胞来源的 S100A9 可与肺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 RAGE结合,激活下游 PI3K-AKT 信号通路,诱导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与抗凋亡,从而促进肺血管内膜增厚与重塑。此外,S100A9 还可能通过促进炎症因子表达、增强中性粒细胞黏附能力等方式,进一步加剧肺血管壁的炎性微环境。
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中性粒细胞在肺动脉高压发病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也提示了 S100A9 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为深入理解肺血管炎性重塑的细胞与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图 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在肺动脉高压中的生物学机制示意图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90013, 82241011)、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242010)、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20240484639)以及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双一流”创新项目(2003980909)等项目资助。
王炜,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副主任。兼任北京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理事,中国研究型医院过敏医学专委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过敏性疾病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学组(筹)委员。主要从事过敏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免疫学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课题26项,在《Proc Natl Acad Sci U S A》,《J Allergy Clin Immunol》,《Cell Mol Immunol》,《Allergy》,《J Immunol》等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项。作为副主编或参与编辑国家级规划教材16部,主译或参译著作2部。
刘杰,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肺血管疾病的免疫学机制研究。作为课题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以第一或共同通讯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eBioMedicine》,《Hypertension》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其中发表于《eBioMedicine》(2018年)的研究论文作为高被引文章,他引次数130余次,参与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荣获首都医科大学先进工作者(2016年)、首都医科大学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2022年)。
撰稿:刘杰
排版:王婉婷
审核: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