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团队《JAMA》发文阐释"改良2C3L"术式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优势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JAMA》发表题为“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with optimized linear ablation vs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alone for catheter ablation of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PROMPT-A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的研究论文。本研究同时入选美国心脏协会(AHA)年会重磅研究(Late-breaking Science, LBS)。PROMPT-AF研究证实了"改良2C3L"术式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相比单纯肺静脉隔离的优势,为持续性房颤消融治疗提供了新证据。
这是我国心律失常领域原创手术方案首次在该期刊发表,标志着中国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领域实现重大突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桑才华主任医师、李松南主任医师、赖一炜博士、夏时俊博士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刘强副主任医师、蒋汝红主任医师为共同第一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末位通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蒋晨阳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显著增加卒中和心衰的风险。通过导管消融实现节律控制是房颤目前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肺静脉隔离(PVI)是导管消融的基础术式。然而,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策略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PVI对持续性房颤疗效欠佳,且尚无证据表明任何肺静脉之外的消融能够在PVI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导管消融成功率。
线性消融意在仿照外科迷宫术,通过左房分隔化消除房颤维持机制,马长生、董建增教授曾提出在PVI基础上进一步行二尖瓣峡部线、三尖瓣峡部线、左房顶部线的“2C3L”术式并成为我国持续房颤导管消融的最常用策略。然而,既往随机对照试验并没有证实该线性能够在PVI基础上进一步给患者带来获益。主要原因在于单纯依靠射频消融难以实现可靠且持久的线性阻滞,尤其是二尖瓣峡部线阻滞。近年来,桑才华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并推广了Marshall静脉化学消融(EIVOM),该技术不仅能够直接阻断二尖瓣峡部心外膜传导,还能够直接对二尖瓣峡部的心肌产生化学损伤,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线性消融的效率,同时可能带来强化左肺静脉隔离、干预心脏自主神经、消除肺静脉外房颤触发灶等潜在获益。因此,桑才华、董建增、马长生教授近年提出了将EIVOM和“2C3L”术式联合的“改良2C3L”术式。PROMPT-AF研究意在为这一创新术式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本研究为研究者发起的、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来自全国12家中心共498例首次接受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且房颤持续时间在3个月或以上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将被1:1随机分配至“改良2C3L”术式组或单纯PVI组,并接受为期12个月的严密随访。研究采用通过每周一次、每次持续24小时的单导联心电贴监测患者律。主要终点为术后12个月(排除术后三个月空白期),在不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无>30s的房颤、房扑、房速发生。研究结果表明,“改良2C3L”策略消融术后1年无房性心律失常复发为70.7%,显著优于肺静脉隔离组的61.5%(HR 0.73, 95%CI:0.54 – 0.99)。
图1. PROMPT-AF研究主要结果
PROMPT-AF研究证明,通过EIVOM优化线性消融,可在PVI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突破了肺静脉隔离以外消融无法带来获益的临床实践瓶颈,标志着我国心律失常领域在持续房颤导管消融这一国际难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该研究受国家重点研究计划(2022YFC3601303)等资助。
马长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心脏内科医学中心主任。现任心血管诊疗技术与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心血管内科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北京市心血管疾病防治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律失常相关临床研究。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Circulation》副主编,《PACE》主编,《JCE》 《Europace》《JICE》《CirculationAE》《CMJ》等国内外30余种学术期刊编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北京学者,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在《JAMA》《Circulation》《JACC》《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等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主编《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图谱》《介入心脏病学》等学术专著多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撰稿:马长生
排版:陈晨
审核:周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