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基础医学院刘慧荣教授:医路漫漫无止境 只为梅花醉不归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
回首63年来
首医共产党人
听党话跟党走
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初心践行着使命
凝聚起建校兴校的磅礴力量
微光汇聚间
闪耀着信仰的力量
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
今天推出《旗帜》第三期
医路漫漫无止境 只为梅花醉不归
——记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刘慧荣教授
出生于医学世家、读着革命书籍长大的她,从小便立志做一个敢于担当、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工作后,她如愿从事了自己热爱的医学教育工作。在教学上,她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至乐,醉心于做一个对学生精雕细磨的“雕刻匠”。在科研上,她取法乎上,放眼前沿,落实细微,以“不做到极致事不休”的精神,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不懈探索。她就是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刘慧荣教授,一位有着31年党龄的老党员。
身边最常带的一本书就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成长的道路上,刘慧荣深受既是医生又是党员的父母影响,无论身在何处,身处何职,身边最常带的一本书就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听党的话,跟党走,关键时刻冲上去。”她说:“只有自己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过硬的理论修养,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刘慧荣利用课上课下的一切机会,用自己对党对国的热爱来影响学生。她巧妙地将“糖豆爷爷”顾方舟、“硬核”抗麻的李桓英奶奶、“肝胆两昆仑”的吴孟超院士等多位医学界楷模的人物事迹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以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职业使命感。她用来自临床的真实病例为学生讲解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政府在抗击疫情方面作出的努力,以及中国科学家、中国医生作出的贡献;她还通过讲述自己侄女瞒着家人报名奔赴武汉前线的故事,来教导同学们珍惜学习机会,打好基本功,用实力来爱国。此外,刘慧荣更是以身作则,在校园疫情阻击战中每次都主动报名参加志愿活动。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冲锋在前的姿态,鼓舞着学系更多年轻人投入到学校抗疫工作中。由于贡献突出,刘慧荣于2023年被授予“首都劳动奖章”。
“用你100%的力气上好每一堂课,就是对思政教育最好的诠释”
课前认真准备
认识刘慧荣的人对其印象最深的一点,莫过于她对工作的热爱与精益求精。她常说,“我们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是无人监督的,监督我们的唯有自己的良心。用你100%的力气上好每一堂课,就是对思政教育最好的诠释。”她常用“AB血型+处女星座”来调侃自己追求极致的性格。
在刘慧荣的眼里,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工作日。女儿结婚时,她只请了两天假;大年三十,她依然陪着学生在实验室奋战,在得知母亲离世的消息后,忍着眼泪坚持同学生谈完课题,才去办理请假手续。在繁忙的上课季、答辩季、基金申报季,她办公室的灯光便成了“夜空中最亮的星”。熬夜甚至通宵都是家常便饭,她经常工作到天亮,然后抹把脸,喝杯咖啡就又去上课。在学生眼里,她似乎是铁打的,不用吃饭,不用睡觉。工作时的她永远精神抖擞,精力充沛。
在教育教学方面,作为二级教授,刘慧荣目前承担着11门课程的授课任务。近五年,她的年均理论课授课学时达144。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她保持着每年听取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校老师授课的习惯。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为学生布下“花式陷阱”,力求兼顾挑战性和趣味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教学业绩突出,刘慧荣获得第十二届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首都医科大学优秀教育教学奖等奖励与称号,入选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人选(333人才)。
在科学研究方面,刘慧荣始终秉承着“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切实解决临床问题”的宗旨,带领其负责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与8家临床医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辐射京、津、晋,重点致力于重大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探究,为临床诊疗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推广提供科研支撑平台。主持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重大研究计划、973计划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科研项目35项,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相关研究成果被纳入研究生教材,并在《Circulation》《JACC》《Autoimmunity》等杂志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06篇,累计影响因子为412.6002,H index为28;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15篇;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科研类奖励36项。
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
才能给不同水平的学生“解渴”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刘慧荣认为,作为老师,只有努力让自己成为一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才能给不同水平的学生“解渴”。正所谓“教育者先受教育”。在她的效率手册上,写满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计划。她说,“持续地学习,不间断地输入,让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才能带领学生获取领域内最新的认知、拓宽更加开放的思维。”
开展PBL教学培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刘慧荣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并积极推广实践。针对授课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和批判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的情况,以及学生课堂主动参与性不强的现状,她率先在校内开展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即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能动者,强调让学生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疫情期间,刘慧荣又将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到了线上教学中。网络授课不仅没有影响学生听课效果,反而借助网络优势,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便利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为教务处特邀教师,刘慧荣向学校一线教师进行了新教学模式的培训和实操演示。目前,PBL教学方式已在学校多个学科教学中得到推广。此外,刘慧荣还开设了3门网络课程;主编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各1部,作为副主编推出本科生教材1部,并参编论著2部。
获得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刘慧荣为人称道的另一面便是她充满智慧的育人之道和对学生的百般爱护。对于学生的提问,无论是否“高明”,她都会找出学生思考的角度,先大加鼓励,再循序诱导其思考。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她会让学生在得到帮助时还能保留自尊。无论大小节日,学生们都会收到来自刘慧荣的美食“投喂”。每年元旦,她还会组织实验室教师亲自为学生们做道拿手菜,并为每位学生手写一封贺卡。这份来自老师的厚厚关爱,让学生们无比感动,大家的学习和工作也更加踏实、努力。
与学生共同探讨课题
截至目前,刘慧荣培养了128名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84名,博士研究生44名。毕业后许多学生感慨,是刘老师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让自己找到了人生的价值与方向。她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杨捷,现在已经成为结构生物学和病毒学专家,其开发了新的冷冻电镜应用程序,并基于此技术设计了多价纳米颗粒新冠肺炎候选疫苗,获得2022年Boyer生物化学博士后卓越奖;博士研究生杨晓丽从入学时的“学术小白”成长为辅助生殖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带领科室创造了山西省辅助生殖技术领域的“八个首例”,进入了国家辅助生殖技术管理专家库。此外,刘慧荣也非常重视对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先后接纳了118名本科生、16名留学生作为志愿者进入课题组进行基本科研训练,指导了42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其中13名学生获奖,包括国家级奖项4项。
作为学系主任,刘慧荣对青年教师的帮扶同样不遗余力。她一遍遍地辅导将要参加教学比赛的老师,一轮轮为老师们的项目申请书出谋划策,与遇到职业焦虑和家庭问题的老师交流谈心。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下,学系成员之间关系融洽,科研及教学业绩均在学院名列前茅,并获得了首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集体荣誉。
梭罗曾说,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在40多年的从教过程中,刘慧荣充分诠释了“教学相长”的深刻含义。一路走来,一路花开。在做学问与躬耕教育这条路上,已过花甲之年的她仍带着一名党员的光和热,坚定地向前走。
编辑:姜俊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