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来自共和国同龄人的首医故事
岁月如歌,征途如虹
75载春秋
是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沧桑巨变
是从北京第二医学院到首都医科大学的跨越发展
亦是一代人从咿呀学语到古稀之年的生命轨迹
他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
伴随着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
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
他们是新中国发展的坚实基石
是首医成长的辛勤园丁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
一起走进
“教育强国 奋斗有我
——与共和国同龄的首医人”报道
这是一次历史的回望
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
让我们共同聆听共和国同龄人的首医故事
顾湲
原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全科医学教授
全科医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大陆,至今走过了30余年的艰辛历程。从播种到育苗,我有幸见证了全科医学在这片土壤上生根萌发的经过。
1972年顾湲在大兴安岭
1970年代,我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插队,担任了三年的赤脚医生。在大兴安岭的严寒中,我背着药箱,怀揣《农村医生手册》,穿梭于村户之间,用简陋的工具为乡亲们提供基础医疗服务。针灸、按摩、打针、输液、接生、缝合、切脓包、采药、做艾卷、预防接种……这些经历不仅让我踏上了学医之路,更在我心中种下了对农村卫生与农民健康的深厚情感。
1974年顾湲在首医
1979年,我调入首医自然辩证法教研室,涉足医学史、医学哲学、生命伦理学的研究,深刻体会到医疗体制与模式改革的迫切与艰难。80年代,我接触到国外的全科医生和全科/家庭医学理念,深感这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必由之路,于是全身心投入其中。
1989年,在中华医学会和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的积极促进下,首医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全科医师培训中心,徐群渊校长担任主任,林锴教务长等是副主任,我有幸成为实际主持人。在全科医学初创的十余年间,我们探索并建立了多种全科医疗模式,如城市基层医院为基础的街道全科医疗站、保健科为基础的全科医疗、家床科为基础的全科医疗、厂矿医院门诊全科医疗以及乡镇卫生院为中心的全科医疗。我们还开设了国内唯一的92级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专门化班,这些努力为上级决策提供了参考,推动了全科医学在国内的发展。2000年,首医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成为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
徐群渊校长、林锴教务长等首医领导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与鼓励,他们的恳切话语与无私帮助至今仍激励着我。徐校长恳切地说道,“你们一定要把全科医疗试点的文章做好!”
退休后的顾湲参与健康乡村公益项目
退休后,我初心不改,继续在全国范围推广全科医学理念与实践。我在甘肃、宁夏、福建、江西、河北、山西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致力于提升乡村医生服务意识与能力,提高农民的健康素养,促进农村健康老龄化。
回顾全科医学的创业历程,我深感庆幸与自豪。我庆幸自己选择了这份心仪的事业,并在师友同道的支持下,得以将这份热爱坚持至今。我衷心祝愿首医全科事业能够持续发展,为全民健康培养更多优秀医学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顾湲在福建、宁夏、山西等地走访基层
张新彩
原政治辅导员
40余载前,我脱下军装,转业至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担任政治辅导员,从军旅踏入教育,新奇与挑战并存,我立志发扬部队好传统,努力完成任务。
作为政治辅导员,我不仅是学生思想的引路人,也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守护者。在上级与前辈的指引下,我逐步掌握工作要领,致力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那时的学生,多为恢复高考后重返校园的职场人士,他们成熟自律,勤奋好学,对知识的渴求尤为强烈。师生间情同手足,班级活动井然有序,其乐融融。
除了学生们上课和自习,辅导员都和学生融为一体,组建班委会、建立团支部、组织班会……我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帮他们解决住宿、餐饮、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学生也愿意吐露心声,师生坦诚相待。有位同学年龄小,学业上有困惑,我耐心给予开导,加上班干部和同学们的共同助力,这位同学最终在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优秀临床大夫。
当时的首医校园仅有两栋学生宿舍、一座教学楼、一座小动物实验室、一座简陋的大礼堂兼食堂,以及一片操场,课桌是一种带写字板的木椅,大礼堂的座椅是长条椅拼起来的。每当学校举办报告会时,严肃认真的报告厅内总会不时飘出食堂炒菜的香味。每到大课间学校大喇叭播放广播体操,大家随着广播锻炼身体,一派团结紧张活泼快乐的景象……师生回忆起这些经历总会感到幸福和亲切。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我生命的某一阶段能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去,深感无比幸运和快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祝福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也祝福首都医科大学培养更多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医学人才!
刘若翼
原中医药学院行政处处长、后勤服务中心主任
想当年,我初到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工作,不久后就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中医药学院就在那改革的新时代应运而生。学院白手起家,当时只有十几个工作人员。寒冬里,学院的老书记、老院长亲力亲为,和大家一起搬运教室桌椅。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学院终于迎来了第一批九个班的学生,他们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首医,为北京市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翻开了新的一页。
回想当初狭小的校园、简陋的校舍,再看看如今首医美丽的校园、精密的实验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宽敞明亮的教室,真是今非昔比,让人感慨万分!
几十年来,在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首医培养出的学生已经遍布北京乃至全国,成为医疗战线的中坚力量,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不仅是首医的骄傲,也是国家繁荣昌盛、民族复兴的生动体现。
在这里,我要向那些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的老一辈致以最深的敬意和祝福,愿他们在祖国日益强大的新时代里,能够安享晚年,幸福安康。作为首医的一员,我们将继续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晋周
原经营管理中心副主任
40年职场生涯,其中34年深深扎根于首医这片沃土,从北京第二医学院到首都医学院,再到如今的首都医科大学,我亲历了学校的每一次更名与飞跃,见证了首医人代代相传的奋斗精神。
初入首医,校园简朴,只有一个教学楼、一个兼具食堂与礼堂功能的建筑、两栋宿舍楼,交通不便,下了公交还要走很远的路。周围都是农村、菜地和农田。而今,校园焕然一新,高楼矗立,设施先进,面积倍增,交通便捷,地铁公交交织成网。尤其想到大兴新校区那气势恢宏的景象,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壮志豪情。
80年代在院办工作时与同事们一起郊游
从一名普通职工起步,在党的关怀与培养下,我得以不断进步,先后被评为学校优秀党员和市高教局先进校产工作者。在首医,我不仅完成了职业梦想,更实现了安居乐业。退休后,我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深切感受到祖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心中满是骄傲。
在此,我衷心希望首医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使命,不懈奋斗,书写新时代首医的辉煌篇章。我愿继续贡献余热,为学校、为国家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张文虎
原体育教研室教师、校工会干部
“为了理想勇敢前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不仅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铿锵誓言,更是我——一名与共和国同龄的首医人,心中永恒的精神灯塔。
在建设新农村的奋斗中,我深知强健的体魄与深厚的学识是前行的双翼。凭借体校打下的坚实基础,我成为一名二级运动员,即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也坚持晨跑五公里,自制器械,强健体魄,同时,以毛主席著作和哲学书籍为灯,提高思想觉悟。
命运的车轮滚滚向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以从农场步入师范院校的大门,这不仅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更开启了我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新篇章。回到北京,经过师范院校的深造,我最终成为了首都医科大学的一名体育教师,亲历并见证了学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这份归属感与成就感,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在首医的舞台上,我不仅在体育教学中挥洒汗水,更在43岁那年挑战自我,考取国家级网球裁判资格,从此,全国运动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网球大师赛乃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都留下了我的身影,直至今日,我仍活跃在业余比赛的裁判席上,并代表北京高校老年队、北京老年队征战四方,屡获佳绩。
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愿首都医科大学继续秉承党的教育方针,广纳全球医学人才,培育更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精英,为国家的卫生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李玉兰
原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免疫学教研室技师
教研室支部组织党员参观刚建成的北京西客站,李玉兰留影
1968 年,我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来到第一军医大学,开启了长达 11 年的军旅生涯。我深刻体会到,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而成的。
退伍后,我来到首都医科大学工作。作为一名医学基础学科实验指导老师,在实验室的一方天地里,有许多生动的瞬间让我难以忘怀。每当新学期开始,一批又一批充满朝气与憧憬的学生带着对医学的敬畏和好奇走进实验室。在第一次实验课上,他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实验器材,全神贯注地聆听每一个步骤的讲解,那份专注与认真,让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也常常带给我惊喜和感动。有一次,一个小组的实验遇到了重重困难,数据始终不准确。他们却没有放弃,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实验步骤,仔细检查每一个环节,互相讨论、互相鼓励,最终他们成功得出正确结果。他们脸上的成就感与团队协作的精神,让我倍感骄傲与自豪。
数十载春秋,我见证了无数教师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医学精英。他们步入工作岗位后,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医学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切,都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工作,不断钻研科学实验难题。学校亦在不断发展壮大,科研与教学并驾齐驱,为攻克医学难题不懈奋斗。
如今,我已退休20余载,但心中始终牵挂着学校的发展。愿首医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砥砺前行,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科研不断取得新突破,教学水平精益求精,为人类健康事业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李文华
原图书馆副研究员
记得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的第一篇文章便是《祖国颂》。老师那声情并茂的讲解,让我初识了“祖国”这一崇高的称谓,也明白了为何我们总将祖国比作“母亲”。
1963年,我踏入了中学的校门,伴随着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和深刻的政治教育,长江的浩荡、长城的巍峨、黄山的秀美、黄河的奔腾,在我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是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是对祖国深厚情感的寄托。
1968年,我响应号召,前往内蒙插队,五年的农村生活虽然艰苦,却也成了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那段日子,我经历了磨砺,也收获了成长。
1973年,我幸运地踏入了内蒙古医学院的大门,从此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我又有幸成为首都医科大学的一员,亲眼见证了首医从默默无闻到飞速发展的辉煌历程。从称谓的变迁到实力的提升,从招生临床医学等几个学科到“凡是和医学有关的学科和专业都有设置”,从基础医学的雄厚到临床实力的卓越,首医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与汗水。
在医学院校的30多年里,我虽不敢妄言贡献,但始终坚守岗位,默默耕耘,甘愿做教育事业上的一颗螺丝钉,一粒铺路的石子。
如今,虽然已退休多年,但我对首医的热爱与关注从未减退。我衷心祝愿首都医科大学的事业蒸蒸日上,为国家培养更多高水平的医疗卫生事业接班人。
刘心润
原车队司机
2002年,我有幸与四位驾驶员伙伴及我们的车辆一同来到首都医科大学,成为首医车队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那段日子里,我们的车队穿梭于各类重要场合,无论是外出参会还是学术交流,都力求精准无误;同时,我们也紧密围绕教学核心,服务于各部门,为师生提供坚实的服务保障。我们坚持“准时准点,车净人悦”的原则,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岁月悠悠,我亲眼见证了首都医科大学日新月异的变迁:第一教学楼的建立,南操场的勃勃生机,科研楼的拔地而起……这一切,都是学校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就连我们车队曾经的简陋平房,也蜕变为集停车与司机休憩于一体的二层小楼,二层不仅设有温馨的休息室,还配备了乒乓球室等休闲设施,让我们的工作之余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衷心祝愿首都医科大学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能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医学精英,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添砖加瓦,为亿万人民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岁月奔流
时光镌刻奋斗足迹
中华民族历经雨雪风霜
才铸就盛世繁华
共和国同龄的首医人脚踏实地
才成就首医辉煌
薪火相传,前赴后继
新一代首医人已然接过教育的接力棒
将奋斗的汗水汇入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
书写着首医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统稿:范佳丽
排版:王婉婷
审核:梁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