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冯涛教授团队《BMJ》发文预测全球到2050年帕金森病患病率和疾病负担趋势及驱动因素
2025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冯涛教授团队在《BMJ》在线发表题为“Projections for prevalence of Parkinson’s disease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195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to 2050: modelling study of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建模研究方法预测了到2050年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帕金森病患病率和疾病负担趋势,并分析了其驱动因素。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医师苏东宁、博士研究生崔雨沙以及Hust-GYENNO 数字医学技术中心何成章为并列第一作者,冯涛教授(末位通讯)、中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教授和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安心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第二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因此对帕金森病未来的疾病负担预测及疾病负担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对了解帕金森病未来的流行趋势、制定合理的公共卫生政策、研究有效的干预策略至关重要。针对此科学问题,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运动障碍疾病科冯涛教授发起了全球帕金森病疾病负担的预测及驱动因素研究,旨在为全球帕金森病防控措施的制定及公共卫生资源分配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采用概率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BMA,Bayesian Model Averaging)来预测到2050年全球以及不同国家和区域,分年龄段、分性别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帕金森病患病率和患病人数。该研究应用BMA(Bayesian Model Averaging)方法,整合了6个预测子模型,每个子模型均采用泊松回归。应用ARIMA(Random Walk Model)模型拟合了其中3个回归子模型的残差,用来考虑预测因子无法解释的趋势。验证分析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本研究的预测结果显示,到2050年,全球将有2520万帕金森病患者(95%UI:2170万至3010万),比2021年增加112%。2050年,帕金森病的全年龄患病率预计为每十万人口267例,比2021年增加76%,而年龄标化患病率预计为每10万人216例,比2021年增加55%。在不同的GBD区域中,预计2050年,东亚的帕金森病患者数将最多(1090万例),其次是南亚(680万例),而大洋洲(1.1万例)和澳大拉西亚(8.6万例)的病例数最少。2021-2050年,帕金森病病例数增幅最大的将是西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92%)和东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246%),而患病病例增幅最小的将是中欧(28%)和东欧(28%,10%至86%)。东亚(593例每十万人)2050年帕金森病年龄标化患病率最高,且增幅最大。此外,我们研究发现,2021年到2050年,帕金森病的年龄标化患病率将在21个GBD地区随着SDI的增加而增加。2050年 ,高-中SDI国家(518例每十万人)的帕金森病患病率最高,中SDI国家2021-2050年的全年龄患病率(144%)和年龄标化患病率(91%)增长速度最快。帕金森病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021-2050年,在不同的年龄组,预计≥80岁人群中帕金森病患者数将增加最多(196%),而20-40 岁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将增长最快。男性与女性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的比例预计从2021年的1.46增加到2050年的1.64。2021-2050年,男性年龄标化患病率增长速度快于女性。
2021-2050年,人口老龄化(89%)预计将是2021年至2050年间帕金森病患者数增长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人口增长(20%)和患病率变化(3%)。在所有SDI区域及GBD区域,人口老龄化均是帕金森病患者数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在低SDI国家,人口增长是帕金森病患者数增长的第二大驱动因素,而在高SDI、高-中SDI、中SDI、低-中SDI国家,患病率的变化将是帕金森病患者数增长的第二大驱动因素。全球范围内,假设2050年参加规律体育活动的人数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0%,帕金森病的未来病例数将减少2.6%。
应用创新性的预测模型,本研究预测了全球帕金森病在不同年龄、性别、地区的患病率,分析了帕金森病疾病负担分布的不均衡性,为帕金森病防控措施的规划及卫生资源的分配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强调了在帕金森病疾病负担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优化未来帕金森病相关防控策略及加强帕金森病相关医疗资源配置的紧急性。本研究还分析了帕金森病疾病负担增长的驱动因素,以及帕金森病可调控的危险及保护因素,提出通过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改变帕金森病可调控因素的流行率,有望遏制帕金森病疾病负担的持续上升趋势。
冯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副主任、运动障碍性疾病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联合教研室常务副主任。兼国家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学组副组长等。长期从事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牵头制订《帕金森病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由国家卫健委颁布)等。在《BMJ》《Lancet-healthy Longevity》《Science Advances》《Neurology》《Movement Disorders》《EClinicalMedicine》等领域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获批中国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11项。
王安心,研究员,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流行病学与临床试验学系办公室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统计组长。兼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和秘书长等,《天坛临床试验手册》副主编,《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Brain Circulation》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流行病学与临床研究方法学。主持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自然面上等多项国家级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M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JAMA Neurology》等领域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入选教育部青年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入选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撰稿:冯涛
排版:陈晨
审核:王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