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医学子循着总书记的足迹,感受“红”“绿”融合的大别山
7月15日,首都医科大学学生处学生骨干培训班学员走近社会“大课堂”,来到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大别山深处的田铺大塆,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大别山的足迹,学习大别山“红色”历史文化,亲身感受“绿色”富民的美好生活。
传承红色历史文化
学员瞻仰韩家寨歼灭战纪念碑
田铺大塆坐落在大别山青龙岭山下。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在田铺大塆设立了临时指挥所。学员们来到大塆后山,瞻仰了保留至今的战斗的遗址——“韩家寨歼灭战纪念碑”,深入了解大别山革命历史,深切缅怀革命先烈。
在田铺大塆的居民老宅,学员们碰到了两位70多岁的红军家属,他们是红军韩文强的儿子和侄子。“韩文强一心为党,从1931年加入红军,到1947年退伍回乡,他一直冲在战斗一线,哪怕被国民党抓住、腿部多处受伤,也没有动摇他对党的忠诚”,他们说,“红军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历史记忆,更是一种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学员张子冉说:“这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的使命,保家卫国是永恒的主题,我们要接过先辈手中的红色信仰,一代代传递下去。”学员韩庭睿说:“身为医学院的大学生,要学习和继承革命英烈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健康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听红军后人讲红色故事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红色故事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踏访大别山,认真聆听老区的故事,强调红色基因传承。
学员访谈红军后人
学员们在田铺大塆的游客中心,对红军后人进行了访谈。“小时候我不理解祖父为什么要给我的叔公置办一个空的衣冠冢,长大后才明白,尽管叔公的尸骨无法找回,但落叶归根是每个大别山人的夙愿。”红军烈士韩文时的后人韩迎春深情地回忆道。李新明是红军三代,他说,在祖辈父辈的精神感召下,家中的几个表兄弟毅然决然选择去当兵,现在仍然在部队服役。他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是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整个家族觉得为国家奉献,是无上光荣的事。
学员与红军后人合影留念
红军后人眼中泛着泪光,讲述着一个个荡气回肠的红军革命故事,让学员们对“28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有了更加深刻地感悟。“我们医学青年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学员祝彤激动地说。
绿水青山造福一方百姓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考察调研时强调,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学员们沿着村间小路,追随着总书记的足迹,穿长廊,过工坊,走进一家家创客小店,感受着绿色生态给革命老区群众带来的美好生活。
学员参观田铺大塆创客小镇
沿着石阶漫步创客小镇,学员被这里独特的土坯墙、斜顶房所吸引,它们展现了中原文化、楚文化与徽派文化的交融之美。在“文创工坊”小店内,学员们欣赏到了带有非遗文化元素的虎头鞋、竹篮、皮影卡片等手工艺品,村民脸上的笑容折射出美丽乡村建设背后的幸福生活。
在田铺大塆,红色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巧妙利用,不仅让历史得以传承,更为当地的文旅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红军后人韩迎春感慨万分:“当年祖辈们曾在这片热土上浴血奋战,如今,我们大家伙儿按照总书记的嘱托,用双手把田铺大塆建设得越来越好。田铺大塆能够依托红色资源和绿色生态走向新的发展道路,是对祖辈们英勇斗争的最好告慰。”
红色资源、绿色发展。学员们深刻感受到,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今天的大别山,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革命老区正焕发出新的蓬勃活力。
撰稿:谢佳鑫、冯晨阳、高睿馨、王婷
摄影:平安、胡恩娜、吴冰清 、柏李一
编辑:王婉婷
排版:王婉婷
审核:张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