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谋远,智启未来——2025首都医学人文大会在京圆满举行
5月23-25日,以“医学・人文・科技”为主题的2025首都医学人文大会在首都医科大学圆满召开。大会由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首都健康老龄化创新研究中心、《医学教育管理》杂志共同承办。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张莉鑫出席并致辞。
大会汇聚医学人文领域权威专家、知名学者及一线教师,从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学、医学语言学、美育、劳动教育、学生身心健康八大维度,深入研讨“大健康”理念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创新路径、科技与人文在医学教育中的深度融合,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张莉鑫致辞
张莉鑫强调,首都医学人文大会对于充分彰显医学人文的价值引领作用、培育德才兼备的卓越医学人才以及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大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期望与会的专家学者们能够以此次大会为重要契机,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携手共同探索医学人文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科技赋能与教育创新的双轮驱动,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为培养“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的卫生健康事业接班人,贡献首都的智慧与力量。
张蕊杰致辞
首都医科大学教务处处长张蕊杰表示,在科技与数智化浪潮澎湃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医学人文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要汇聚各方智慧,以科技为翼,以人文为根,将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文精髓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共同探索智能时代医学人文教育的新范式,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在数智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创新动力。
人文领航,应对生命科技法律新挑战
论坛现场
在医疗科技法律理论探索与实践研讨会分论坛上,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卫生法学会、北京医学伦理学会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围绕“脑机接口技术发展与法治环境的适配性与法治因应”“人工智能医疗临床应用中法律困境及其应对策略”“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生育权法治保障的影响”以及“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医疗服务法律规制的重构与优化”四大主题,从理论梳理、法治现状、司法保障和规制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研讨。
人文拓域,构筑心理健康新未来
论坛现场
在医学心理学前沿探索与实践研讨会分论坛上,医学、心理学及科技领域专家聚焦人工智能在心理诊疗中的创新应用、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及干预策略,以及行为治疗方法的拓展与实践等问题,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医学人文与心理科学的学科前沿发展。论坛分为专题讲座与心理工作坊两部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朱廷劭研究员带来了题为《人工智能应用于心理识别及干预》的讲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唐利荣副主任医师分享了《进食障碍的诊疗进展》,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专职心理教师来源老师开展了《积极的认知灵活的行为——用德式行为疗法理解心理困扰》工作坊。
伦理筑基,引领医学发展新向度
论坛现场
“医学·科技·人文”医学伦理学与医学史学分论坛围绕“医学前沿:科技+伦理”“伦理审查:责任+挑战”“医学人文:历史+未来”“医学人文:实践+探索”四大议题展开。论坛邀请了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大学及其临床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等科研院所及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他们从理论高度为新时代医学人文研究与伦理治理指明方向:以历史为鉴、以人文为魂、以科技为翼,在守护生命尊严和增进健康福祉的征程中实现医学人文与伦理治理的创新发展。
理念焕新,开启医学语言新航道
论坛现场
在全国医学英语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建设及学科发展研讨会分论坛上,来自全国近百所医学院校、学术机构、附属医院的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的专家、一线教师出席会议。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院长闫寒冰教授作了题为《GAI赋能育人模式变革》主题报告,深刻剖析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AI)的三条可行性路径,强调教师应用GAI要做到“四个避免”。她强调,面对新技术浪潮,教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本体知识与教育智慧。虚拟教研室牵头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医学英语教学团队分享了全国医学英语首门AI课程《医学英语术语》建设的核心初衷、创新理念及实践路径,并带领与会人员深度体验围绕《医学英语术语》AI课程的使用与建设展开热烈交流和讨论,引起参会教师们的广泛共鸣和强烈反响。
双育铸魂,激活人文教育新动能
论坛现场
美育与劳动教育研讨会积极探索“五育并举”在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意义,多位美育专家和劳动教育专家分别阐述美育与劳动教育建设和发展、美育课程改革建设与发展成果。上午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胜教授作《中国传统美育的功能与意义》报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教育学院院长曲霞做《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核心要义》报告;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艺术教育系主任蒯卫华作了《科技美育背景下北师大珠海校区“五维一体”美育浸润行动》报告。下午七位跨学科专家分享了各自在美育课程改革与艺术治疗本土化探索的实践成果,以多元视角解锁医学人文教育新范式、新路径。
科技赋能,构建体育教育新生态
论坛现场
科技赋能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分论坛,围绕科技赋能体育、体育教育赋能医学生全面成长主题,在体育教育改革方法论、体医融合实践路径等方面形成创新共识。首都体育学院刘程林教授以“人工智能与体育教育融合”为题,介绍体育人工智能研究院及科技冬奥项目成果。同济大学汪继兵教授分享“足球领域中的人工智能全链路赋能”,解析AI在人才识别、训练分析、伤病预防等场景的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在站博士后谷昊医生以“医体融合陪伴医路成长”为题,分享体育对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秘书长张威教授总结发言,强调医学生应兼具医学与健康常识。
多维联动,筑牢心理育人新防线
论坛现场
学生工作研讨会分论坛以“家庭・校园・社会协同心理赋能”为主题,探索大学生心理赋能的有效路径与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举措。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副主任张驰作《家校社医协同,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探讨 “家校社医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刘竞作《倾听伤痕背后的声音——探讨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的心理成因与应对》报告,系统分析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流行现状、心理机制及家庭影响因素。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专职心理教师来源围绕《师生共育: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教育者使命》,深入探讨大学生问题行为成因与应对策略。
医学人文教育是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面向未来,我校将以本次大会成功召开为契机,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医文交融的立体化育人体系,纵深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开启医学人文教育智能发展新征程,为医学人文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首都智慧方案。
撰稿:张博源、于丽玲、彭迎春等
摄影:刘月兴等
排版:陈晨
审核:卢凤香、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