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症医学前沿 共议学科创新与挑战
3月19日,我校危重症医学系主办的“重症医学的前沿、创新与挑战”学术报告会在逸夫楼报告厅成功举办。会议汇聚了国内重症医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围绕重症医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技术创新及未来发展方向展开深入探讨。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吉训明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我校危重症医学系系务委员会成员、学系成员单位医护人员,学校临床和基础师生等280余人现场参会,线上直播观看千余人次。
会议现场
专家学者共话学科发展
会议由危重症医学系副主任、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文雄教授主持。与会专家包括,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首席专家、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前任副主任委员李建国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马晓春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吕奔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原院长、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荣誉会长席修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主任、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党委书记周建新教授。
吉训明致辞
吉训明在开幕辞中高度肯定了危重症医学系在学科建设、临床实践及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强调了学术引领在专科学系建设的核心作用。他指出,通过学术交流活动深入探讨重大临床科研问题,能够有效推动基础临床研究深度融合,充分释放各附属医院的学科特色与潜力,在科研研究、创新转化和人才培养方面实现新发展。吉训明强调,危重症医学系未来需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强化“有组织科研”,依托高水平临床研究中心,围绕重大临床需求开展循证医学研究,提升成果转化效能;二是深化校内外合作,通过专家联动与多中心协作,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生态;三是立足“双一流”建设目标,推动医教研产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医疗救治水平与临床教学同质化能力。
周建新致辞
周建新在致辞中感谢学校对学系发展的支持,感谢各成员单位团结协作为学系发展作出的贡献。他强调,危重症医学系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与人民健康需求,顺应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的时代潮流,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医教研产深度融合,推动重症医学高质量发展。
聚焦临床痛点与科研突破
席修明作报告
席修明以“重症医学的国际前沿进展”为题,结合疫情对重症学科的影响,系统解析了重症疾病的定义、发生、发展、表型探索及未来研究热点问题。
李建国作报告
李建国以“脓毒症的糖皮质激素治疗:现状及出路”为题,结合临床上两种皮质激素是否需联合治疗的热点问题,提出未来根据疾病表型异质性实现个体精准化医疗的可能性。
马晓春作报告
马晓春聚焦“内皮细胞损伤与血管渗漏:机制及可能的干预”,从分子变化到病理生理层面,深入剖析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对多种重症疾病的影响、相关临床热点研究及未来可能的干预措施。
吕奔作报告
吕奔围绕“科研创新助力重症医学学科发展”主题,分享了研究团队在重症凝血病方面的科研成果。他将基础科研与临床问题巧妙结合,详细阐释了可能的科学假说、相关分子机制、靶向干预措施及团队正在进行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学术讨论碰撞思维火花
李文雄主持
学术讨论现场
在李文雄主持的学术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与学者针对重症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激烈探讨,讨论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强优势、找短板、抓机会、应风险”
周建新作汇报
会议最后,周建新全面汇报危重症医学系建设成果,从学系概况、组织管理、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等方面系统展示学系成员单位在医疗、科研、教学及公共事件应对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绩。同时,他从“强优势、找短板、抓机会、应风险”四个维度深入分析学系当前的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的学系建设方向和重点任务进行了展望。
本次会议紧扣重症医学领域的前沿问题与临床实践痛点,集中展示了专家学者的学术洞见与创新思路,有效促进了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为重症医学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我校危重症医学系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国重症医学领域的学术进步与临床实践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撰稿:朱婷、徐珊珊
摄影:王婉婷
编辑:范佳丽
排版:王婉婷
审核:王威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