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从酷飒师姐到暖心“张妈妈”
【编者按】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在首医,有这样一群人。作为师者,他们,循循善诱,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后学,他们,站在先贤的肩膀上,承前启后,引领未来;作为栋梁,他们,是一束光,是一粒种子,是责任与担当,是未来与希望。他们,是首医的青年教师。
医者仁心,师者匠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在第四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我在首医当老师》系列报道,展现首医青年教师的育人理念及成长经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发广大教师对医学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
“张老师您来啦!”
“张老师,我也在您这组。”
“大家都准备好了吧?一会加油!”张楠穿过楼道里正在等候答辩的同学,径直走进了答辩教室。
合上门,张楠迅速化身为严谨的裁判,整理答辩材料,与其他答辩委员沟通细节,眼底的温柔笑意悄然被专业的深邃光芒取代。张楠正在参加的是2020级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她的目光紧紧聚焦在答辩学生的展示内容上,不时地在一早就准备好的论文上留下圈圈点点的痕迹。
“为什么选取横断面这两层的数据呢?”
“请解释一下为什么选择高斯滤波去噪。”
作为导师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只是张楠的日常工作之一。深耕教坛十五年,她讲授本专科、研究生课程13门,主编、副主编或参编教材12部,扎根手术导航系统与医学图像处理领域,不懈探索手术导航相关研究,在光学定位、路径规划方面取得突破进展。张楠不仅是一位锐意进取的科研“多面手”,更是学生心中温暖如春的“张妈妈”,以及并肩前行的师姐、战友。
科研路上的“多面手”,智慧医疗的“领航者”
在科研领域,张楠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多任务处理高手,总能活力无限地迎接科研挑战与难题。她深知智能医疗的未来在于科技与医疗的深度融合,因此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手术导航系统的研发中。
“手术导航系统就像医生的‘第三只眼’。”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智能医学工程学系2021级博士研究生蹇兴强在演示中满怀激情地介绍道。“它能够延展手术视野,帮助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精准定位,完成一些高难度的手术操作,减少患者电离辐射与创伤。”
“第三只眼”背后就是凝聚着张楠团队心血与智慧的手术导航光学定位系统。面对外科手术导航系统对手术器械定位跟踪的精度、稳定性与实时性等需求,张楠的团队基于神经网络、立体视觉与坐标系统一等方法,研发了集成多个视觉传感器的多视点光学定位系统,优化手术导航的复杂标定过程。这如同为手术过程装上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帮助医生精准定位置钉位置,准确规划手术入路路径。
张楠带领课题组学生做实验
课题组目前一共有7名学生,包括1名阶平班本科生、5名硕士生、1名博士生。她总是亲自上阵,与团队成员并肩作战,对手术导航系统进行无数次的调试与优化。同时,她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与宣武医院等医疗机构深度合作,通过手术见习了解临床实际需求,提升定位精准度。她说,“科研就是不断突破极限的过程”。
每周定时开展的课题组组会,是张楠与学生们交流思想、碰撞火花的宝贵时刻。学生们轮流汇报实验进展与难题,张楠则耐心倾听,适时引导,鼓励学生们自主思考、勇于创新。“组会上,学生经常交流实验中遇到的意外状况,他们自己可能没有注意到,但我们作为老师,就会针对‘意外’提出问题并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这些‘意外’的解决其实就是创新的诞生。”除了实验室组会,张楠还是阶平班本科生的导师,每周二晚上8:00,张楠准时与学生进行线上会议,指导近期的学习科研。
《医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材
为培养医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张楠参与了12部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2023年7月,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计算机基础系列教材《医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第一版刚刚完成第2次印刷,其中,医学生关心的医学数据收集、数据清理、科研文章排版等都增加了紧跟技术发展的详细讲解。
作为主编,张楠介绍道:“编写这本教材是因为市面上缺少针对医学生的计算机教程,其他计算机教材大多针对理工科,入门知识、课程设计、课后任务都存在差别。”每三到五年,教学团队都需要结合最新技术与学生需求更新教材,调整教材设计。“每年学生的期末大作业都会启发我们优化教学方向。最新一版中我们突出计算机思维的建立,有效帮助医学生学习编程技术。”在新版教材的引导下,计算机思维与编程技术不再是医学生的“拦路虎”,而是他们探索医学未知世界的强大武器。
张楠讲授、答疑《医学图像处理》课程
《医学图像处理》结课合影
教材中,张楠还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培养方案,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通过介绍国产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当前国内的手术机器人与手术导航系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研兴趣。
心系学生,暖心“张妈妈”
从手术导航到心灵导师,张楠的“导航”无处不在。
“我们私下里都爱称张老师为‘张妈妈’,她总是像母亲一样,关心着每一位学生的生活和学业。”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智能医学工程学学系22级硕士研究生宋伊彬有点不好意思挠了挠头。
在张楠的课题组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晚上十点半必须离开实验室。“张妈妈总是提醒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十点半了就该回去休息,养足精神第二天才能更好地科研。”这话听起来平平常常,但每次听到都让学生们心里暖洋洋的。张楠老师语重心长地解释,“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进行科研工作。晚上十点半必须离开实验室就是为了让他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早睡早起,迎接科研挑战。”
而这份关怀,远不止于身体的呵护,更触及心灵的深处。一次不经意的交谈,一位云南学子遗憾地说,“前两年线上上课,最近一年又忙于学业,马上就要毕业了,还没有好好感受过北京的春天。”张楠默默记在心底。
张楠和课题组师生在奥森野餐
于是,四月春风里,奥森公园的草地上,张楠带领全体课题组的学生一起野餐团建。“在北京上学,怎么能错过北京的春天呢?作为导师,我不能只管学生的科研,也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学生父母把孩子交到我手上,我一定要把他们照顾好。”她微笑着说,话语比春风更温暖。
课题组师生在张楠家共度春节
2024年春节前夕,许多学生还在实验室里攻克科研难题,没能回家过年。张楠邀请课题组师生们到家里进行年前最后一次组会,一起欢度春节。“差不多都是张妈妈在做饭,我们帮忙打打下手。”张楠亲自下厨,虽然她自嘲“不擅长做饭”,但那一顿烤肉年夜饭,却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家的味道。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笑着、聊着,那一刻,所有的疲惫和压力都烟消云散了。
曾经的酷飒师姐,如今的并肩战友
在科研这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上,张楠并不是孤军奋战。她的身旁始终有并肩而行的战友——武博老师。武博,情绪稳如磐石,与张楠的性格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形成了科研战场上最坚实的后盾。
“团队的老师们就像是我的‘情绪稳定器’一样。”张楠笑靥如花,眼中闪烁着感激的光芒,“不论在我科研路上遭遇风雨,心灰意冷之际,还是收获成果的喜悦时,他们都是团队科研战场上最坚实的后盾,是最愿意倾听我分享的知己,比如情绪稳如磐石的武博老师。”
张楠、武博合影
谈及两人深厚的情谊,武博的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我们相识相知二十多年,从中科院到北大课题组,再到首医这片沃土,每一步都有我们并肩作战的足迹。她是我的师姐。上学时期她就已经很有师姐风范了,学术严谨认真,指导带领我们做实验。转眼间,我们已经在首医携手十几年了,我们的默契,我们对首医的爱,早已无需多言。”
对于张楠肩上那沉甸甸的责任与压力,武博看在眼里。“张楠老师,她不仅是课题组的灵魂人物,还是学系支部书记,也是刚刚卸任的学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行政与科研的双重重担压在她身上,她没有丝毫抱怨,总是乐观向上、脚踏实地地完成一件又一件工作。”
张楠则谦逊地将团队的成就归功于大家的默契配合和每一位成员的共同努力。“每当课题申请、科研任务、指导学生、管理职责、教材编写等任务繁重时,我总会感到焦头烂额。但每当这时,我看到团队老师们沉稳的工作状态,内心就得以平复。我们的团队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武老师的默默付出,更离不开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的鼎力支持。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是我们共同攻克科研难题的力量。”
课题组里已经形成了一种温馨而高效的“传帮带”文化。“大师兄,他是我们心中的榜样,也是老师的小助手。他手把手地教会我们做实验的技巧,将科研的火种一代代传递下去。而当我们成为师兄师姐时,也会自然而然地接过这份责任,带领新来的师弟师妹们继续前行。就这样,一届又一届,我们共同攻克科研难题。”宋伊彬说到。
课题组老师合影
正是这种默契配合和团队合作,使得张楠课题组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张楠实验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批国家专利2项,申请国家专利3项。
张楠指导学生实验
这个暑期,张楠的身影依旧穿梭于繁忙的日程之中,教学的深耕、新课题的启航、设备的精细调试与实验,以及一项尤为重要的使命——迎接智能医学工程这一新兴专业首批学子的到来。
今年,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新增1个本科专业——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旨在培养能够跨界融合医学、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及信息技术等领域,驱动智能医疗未来发展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为此,学系教研组从年初就开始了忙碌的工作,在学院领导和学系主任的带领下,张楠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大纲的精心雕琢、教材的精挑细选以及培养方案的细致规划中,每一环节都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与期待。
“我们已整装待发,满怀激情地准备好迎接智能医学工程的首批探索者了。我相信,每一位踏入这片医学沃土的学子,都怀揣着不凡的梦想与才华。愿他们能在这片跨界融合的天地里,不仅爱上所学,更能勇攀高峰,成为推动智能医学工程领域向前跃进的强大力量。”张楠的话语中,既有对学子们的深切寄语,也饱含了对未来智能医疗图景的无限憧憬。
她坚信,通过团队不懈的耕耘与探索,定能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既精通医学奥秘,又掌握尖端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将是智能医疗浪潮中的弄潮儿,为这一领域的蓬勃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与活力,共同绘制出关于健康中国的美好蓝图。
采写:范佳丽
摄影/照片提供:张楠、宋英杰
排版:陈晨
审核:郭学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