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春天的盛会!两会上的首医人 带去了哪些建议?
春和景明 政通人和
中国又迈入“两会时间”
关键一年 如何担当
民有所盼 政有所为
首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履职尽责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聚焦国计民生
传递师生声音
展现新时代首医人的风采和担当
吴浩委员:
加强基层呼吸病专病诊室和亚专长全科医生培养
吴浩,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应对新冠疫情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北京市社区卫生首席专家。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吴浩,一位曾以新冠疫情为使命四处奔走的战士,一名用行动书写“委员答卷”的履职者。
“过去几年,在多种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与全球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交替的背景下,基层呼吸疾病的防治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模式。”吴浩建议,加强基层呼吸病专病诊室和亚专长全科医生培养,提升对以慢阻肺为代表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能力和水平。吴浩认为,防控呼吸道疾病要考虑平战结合,平时加强对呼吸道传染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基本诊疗知识、技能的掌握,一旦发生重大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可以迅速转为战时状态,第一时间承担防治任务。他呼吁,将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加速推动社区开展更为有效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呼吸道传染病规范治疗和管理,筑牢基层网底,制定平战结合转换的机制和技术标准。
王宁利委员:
将综合眼病筛查纳入慢性病管理 创建良好科研人才培养环境
王宁利,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眼科学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
他是中国百万青光眼患者的光明使者,他是失明深渊的刹车人,他五次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百名眼科医生,在亚太地区眼科领域学术影响力排名第四,他甘做光明捕手,他矢志守卫双眸,他是国民眼健康的守护者——王宁利。2020年,全球有11亿人患有未经治疗的视力损害,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8亿,国民眼健康工作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今年两会,王宁利提议,参考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筛查模式,将综合眼病筛查纳入我国慢性病管理范畴中,通过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提升对疾病进展的控制,从而降低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通过推进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与眼科服务深度融合,提升眼病筛查能力、降低眼病筛查成本。此外,针对科研课题项目申报对课题负责人的年龄划设限制、造成人才浪费的现状,王宁利还呼吁科技管理部门出台相关规定或指导意见,合理确定科技人才课题申报资格,有条件放宽年龄限制要求,从而创建良好的科研环境。
卢联合委员:
基层人畜共患病布鲁菌病诊疗水平亟待提高
卢联合,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管理处处长。先后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民进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他被称为院感“男神”,在那段战“疫”时光中践行平安守护的誓言,筑牢“安全第一”的底线。作为身经百战的院感专家,所有传染病,都是卢联合眼中的敌人,他就是那个打败“瘟神”的人。
这一次,卢联合提案中关注的劲敌是人畜共患病——布鲁菌病。这是一种动物源性感染疾病,国家疾控法定传染病报告布鲁菌病2021年69767例;2022年71437例;2023年76395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布鲁菌病一旦慢性化,会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卢联合建议,坚决做好源头预防,控制传染源流动;加强疾病宣教,加大宣传频次,扩大宣传范围;同时强化基层医生诊疗培训,建立实景培训中心,集中最新传染病防控设备设施,复制真实的防护、诊疗操作流程,从而提高医护人员对布鲁菌病的认知,使患者得到科学诊疗,减少慢性病例。卢联合说,传染病是“穷病”,经济不发达、卫生防疫水平差的环境下传染病高发,我们要做好技术保障,尽快研发新的快速、准确、方便使用的检测方法,促进国内与国外科研机构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合作应用及转化。
阮祥燕代表:
推广普及创新技术 应对人口过早老龄化
阮祥燕,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内分泌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妇产科系主任,主任医师,博导。
她是“冻存婴儿之母”,常年致力于保护女性生育力,让更多患者了解和享受到高质量的生育力保护服务,是她最大的希望,她就是阮祥燕。
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阮祥燕长期关注女性健康话题,此次全国两会,她仍旧关注女性生育力保护,这不仅事关生育率,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过早老龄化的重要举措。阮祥燕介绍,肿瘤女性患者在进行放化疗时,会导致其卵巢功能衰退,而这一衰退可能让一些年轻女性提早绝经,使她们提前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就患上各种慢性病,对患者个人和家庭造成巨大负担。而卵巢组织冻存这项新技术就能解决上述问题,这项技术在临床上已经成熟,但尚未普及,很多患者从而错失治疗机会。对此,阮祥燕建议,通过政府支持、学术推广及媒体宣传等方式,加快推动该项创新技术的普及,让更多患病育龄妇女从中获益,帮助她们解决生育难题,从而解决人口过早老龄化问题。
刘清泉委员:
健全中医药标准体系 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刘清泉,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北京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脓毒症临床治疗与转化研究中心主任。
他多次岐黄亮剑,曾是战“疫”中坚;他不是“慢郎中”,是治病救命的“急行者”;他是接地气的中医大师,以赤子之心弘扬中医文化,他就是刘清泉。
今年两会,刘清泉提出,健全中医药标准体系,支撑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彰显中华文明特征的鲜活载体。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要事。刘清泉建议,优化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体系,加强中医药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夯实中医药标准化基础研究,积极引导高质量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推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工作,标准引领中医药传承发展。针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刘清泉提出,大力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特色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优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做好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姚卫海委员:
加强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广
姚卫海,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优秀临床人才,国家级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负责人。
他是少见的坐镇急诊科的中医,济危救急,勇做中医急危重症诊疗"急先锋";他是首都名中医,慎思明辨,推动中医药行业抓住发展“黄金机遇”,他就是姚卫海。
今年两会,姚卫海提出了加强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广的建议。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医学理念。加强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推广宣传,有助于丰富“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内涵,也有利于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增强我国软实力,对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姚卫海提出,整合资源、打造品牌,拓展多边交流平台;加强交流、增进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人才;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完善国际标准体系,推动中医药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加强政策与资金支持,提升监管与服务保障,提供法律、翻译等支持服务,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统稿:张芃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