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参与其中 虽辛苦 但光荣”——记奋战在冬奥一线的首医人
北京冬奥赛程过半,佳绩频传。在这场由时间和汗水凝结而成盛会中,在冬奥荣耀与辉煌的背后,闪耀着众多平凡的、服务保障冬奥工作人员的身影。
董斌、张良、赵晶、杨爽、刘洪辰、雷鸣,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冬奥一线工作人员。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冬奥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全力以赴,助力冰雪中的冬奥更精彩!
董斌:做好冬奥后勤“大管家”
斌者,文武兼备,品行出众。工作生活中的董斌人如其名,身为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不仅学识渊博,还是位低调沉稳、有勇有谋的实力干将。2021年8月,刚刚结束“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一个月后,董斌又有了一个新身份——“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利益相关方住宿区域经理(北京赛区)”。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实行闭环管理,这就对会务组织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董斌充分发挥自身医学背景,主动承担起住宿处防疫相关工作,包括涉奥签约酒店的疫情防控检查指导。为了圆满完成任务,在进入酒店闭环办公前,他便与相关领域专家对全市40余家酒店开展闭环管理检查,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根据酒店管理特点,结合医疗防疫知识,他还整理编写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签约酒店应急预案》中的医疗防疫部分。回忆当时的那段时光,董斌的嘴角露出淡淡的微笑:“工作虽然紧张,每天都很忙碌,但却十分充实!”
北京冬奥会恰逢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展现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董斌带领专班及酒店工作人员对酒店的大堂、餐厅、楼道、电梯等场所进行精心布置,令外国宾客深深感受到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年味;为了让各国宾客吃上合口的饭菜,他还带领厨师长和志愿者征求宾客的用餐需求;对于恰逢生日的宾客,他还送上特殊的祝福和礼物,受到外国友人的一致好评。
“虽然今年春节无法与家人欢聚,但我度过了一个更有意义、更值得纪念的春节。能够带领服务保障团队,为与会宾客提供高效、便捷、满意的酒店服务,为北京冬奥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 董斌说。
张良:“申办-筹办-举办”,我是北京冬奥会“见证人”
张良,自2014年4月,从学校借调到北京冬奥申委总体策划与法律事务部,主要负责冬奥申委《总体进度表》制定、项目管理、法律事务方面的工作。
作为法务处的负责人,张良起草、修改和审核冬奥申委合同等法律文书160余份,对冬奥申委可能发生的纠纷进行法律论证并提出解决方案。2015年底,北京冬奥组委成立以后,由于出色的工作表现,张良又被派到总体策划部担任综合处副处长,参与了北京冬奥组委工作地点搬迁、国际奥委会项目审议会和国际奥委会专家考察等工作,为北京冬奥会的顺利举办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8年,北京冬奥组委开始组建场馆管理部。“双奥人”张良又被抽调到这里,带领团队完成了36个冬奥会场馆的引导标识规划设计和制作安装工作,累计制作标识牌体75000个,建立起一套准确可靠、清晰易懂、简单易识、以人为本的引导标识系统,确保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运行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8年来,我亲身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申办、筹办和举办的各阶段工作,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项工作成绩来之不易。”张良深有感触地说,“在实践中,我不断总结经验,把握工作规律,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多向身边的同志请教,全面提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能力,也为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作出了首医人应有的贡献!”
赵晶:“冬奥人”&“公寓人”的双面生活
赵晶,为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学生公寓管理中心主任,2021年9月,借调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加入冬奥北京赛区志愿者住宿服务保障工作市级指挥专班, 全力以赴推进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
在冬奥服务保障工作中,“精精益求精、万万无一失”这道工作律条时刻提醒着赵晶。他以“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工作劲头,开足马力推进工作。半年多来,他先后深入社会酒店和高校,进行实地踏勘调研、召开现场工作推进会百余次,每天13、14个小时的调研路程,节假日无休的状态早已是家常便饭。特别是冬奥会开幕前夕,进入全面冲刺、战时冲刺状态,他更是同大家夜以继日地奋战。
冬奥工作之外,赵晶还一直挂念着公寓里的孩子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是从燕院走出来的,我的根在这里。学生公寓管理工作任务不轻,公寓里孩子们生活中会发生些小摩擦、小矛盾,需要及时化解,让孩子们住的舒心。””从通州市委赶回学院已是晚上10点多,忙碌了一天的赵晶仍坚持为学生解惑答疑,时常工作至深夜。“对我而言,可以说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种收获和成长,这是我作为‘公寓人’的职责所在。”他说。
“作为一名首医人、一名党员干部,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坚定理想信念,牢记立德树人使命、提升思政育人本领,在服务冬奥这一重大实践中深度磨砺自己的意志品质,待到北京冬奥会结束后,更好地服务敬爱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向未来!”赵晶表示。
杨爽:在“赛事中枢”贡献首医力量
杨爽,是首都医科大学国际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对于奥运会的工作,作为“双奥人”的他并不陌生。“2008年,我有幸作为志愿者在北京奥组委、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工作。”杨爽回忆说,“时隔14年,奥运圣火再次在北京点燃,我很高兴有机会加入奥组委,担任运行指挥部运行调度组主管。”
精准、精细——进入“冬奥节奏”的杨爽时刻提醒着自己。“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作为‘赛事中枢’,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调度中心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与各场馆、机构组指挥部保持视频连线,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涉奥场馆、机构运行状况,成为实时沟通的桥梁,让上传下达做到直接、高效、无障碍,同时也为指挥部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杨爽介绍。
“尽管每天都需要24小时倒班,身体上会感到有些疲倦,但是一想到冬奥这份使命的光荣和重要,疲惫便一扫而光,第二天又会斗志高昂地投入到指挥部的工作中。”杨爽谈到,“正如习总书记对奥运工作人员的寄语:你们参与其中,虽辛苦,但光荣、自豪而幸福。我也将认真践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坚决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北京这座‘双奥之城’贡献来自首医的力量!”
刘洪辰:冬奥村里“飚英语”
刘洪辰,为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教师。2021年10月底,他被借调到北京冬奥组委服务,在延庆冬奥村场馆外联团队语言服务业务领域担任语言服务副经理。
“刚到冬奥村时,的确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工作环境和高校差别很大,开始时许多事情还很不适应。”刘洪辰坦言,“冬奥村的工作特点往往是急活多,急事多,事先准备时间很少,而作为语言服务者,又必须深刻了解冬奥村各个业务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到随时服务,言必达意,精准到位。”由于报到时间较晚,留给刘洪辰熟悉业务的时间十分紧张。但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一方面快速熟悉冬奥会代表团团长指南、奥运村指南、防疫手册等各类冬奥会相关材料,一方面积极与各业务领域开展沟通合作,在提供笔译、口译过程中,熟悉业务领域基本情况及用语规范。”刘洪辰说。
语言服务者多是幕后英雄,作为沟通的桥梁,他们说话多、出镜少,但却是冬奥工作人员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从加入冬奥团队以来,刘洪辰先后进行笔译翻译万余字、制作冬奥语言培训视频30余期(已列入冬奥遗产)、参与完成冬奥村语言培训口袋书的编辑等大量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丰富了专业知识,还结交到了许多朋友。” 刘洪辰高兴地说。“谢谢您,刘老师!有您在,我们和国际奥委会的沟通真的特别顺利!”当听到大家的认可时,刘洪辰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瞬间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作为首医人,我为能近距离参与到北京冬奥会中,而倍感荣幸,也为能代表学校,在冬奥舞台上展现首医风采而无比自豪!”刘洪辰表示。
雷鸣:公平公正,我的心中有“天平”
雷鸣,为首都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应用体育学学系教师。早在2019年初,北京冬奥会国内技术官员选拔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国内技术官员”,就是我们在冬奥赛场上看到的忙忙碌碌的中国裁判员。经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和国际交流中心推荐,雷鸣老师利用假期完成了冬奥会单板滑雪平行大回转国内技术官员的全部培训和选拔,参加了19-21赛季北京市中学生冬季运动会、U系列冠军赛、U系列锦标赛等多个赛事的执裁工作,最终经过冬奥组委考核,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北京2022冬奥会单板平行大回转项目的执裁资格。
1月21日,雷鸣怀着激动的心情抵达张家口云顶赛区,进行相关赛事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赛事防疫、赛前培训、赛场维护、比赛现场模拟等。经过短暂的调整,第二天他便开始辅助各个国家的运动员进行场地适应、热身训练。每天在比赛场地上,他都要进行6-8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虽然赛前的准备工作以平整赛道和比赛现场模拟为主,但他和其他裁判员们仍然不畏严寒一丝不苟地工作着。正式比赛开始了,他与裁判团队一起遵循奥林匹克的核心精神,严格执行竞赛规则,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全部执裁工作。“Amazing!BestOlympics!”国内技术官员的工作获得了国际雪联官员们的一致赞叹。
“能够成为北京冬奥会单板平行大回转项目国内技术官员,是一种认可,更是一份荣誉。我会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继续投身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带给学生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引导学生争做努力拼搏、永不服输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雷鸣说。
(编辑:姜俊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