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两位教师在北京市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中获特等奖、一等奖!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在讲台上、在实验室、在临床一线……
首医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
立德修身、敬业立学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努力成为新时代立德树人“大先生”
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第六届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于9月7日下午举行,活动由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指导,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承办。活动共收到530多份组织推荐的育人案例,经专业评审,我校两位教师获奖: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梁庆丰教授荣获特等奖并被授予荣誉杯,护理学院岳鹏教授荣获一等奖 。
梁庆丰荣获讲述育人故事特等奖并被授予荣誉杯
岳鹏荣获讲述育人故事一等奖
传承仁心爱心 传授仁术技艺
倾力培养德术双馨高素质医学人才
讲述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梁庆丰
35年前,我被东南大学医学院正式录取。一路走来,现在的我是国家级百千万人才,是患者口中的“专家”,是同事眼中的“主任”,但我最喜欢听到的还是“老师”。作为一名眼科学教授,“老师”这个称呼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既要传承仁心爱心,又要传授仁术技艺,才能使学生成为兼具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的“德术双馨”人才。
传承仁心爱心,教育学生贴近患者、敬佑生命
在学生心中种下高尚职业道德的“种子”
宣讲活动场景
叮嘱学生“先有仁心,后有仁术”。《论医》中说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心不可托也”。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市,父亲在离家很远的郊区中学当老师,早出晚归,而母亲常常要去医院治疗。在我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努力学习,就是陪母亲看病。从那时起,我就体会到医者仁心对患者及其家庭的重要性,并立志学医。成为医生后,面对任何患者,我都会以同样的态度全力救治,因为他们都是我的“病人”。这样的言传身教比任何说教都更有感染力。
教导学生要待病人如亲人。病人身有病痛、心理脆弱,我经常教育学生要把他们当亲人,以百分百的精力投入诊疗。去年的手术带教中,一位同学不慎碰到了长期使用抗凝药物患者的巩膜血管,导致出血不止。学生慌了手脚。我引导性地反问他:“下面躺的患者如果是你的亲人,你该怎么办?”他很快专注起来迅速使用棉签压住出血点,灵巧地使用电凝笔一次止血成功。从那之后,他每一台手术都精益求精,短短半年内,就掌握了眼科显微手术的基本技能。
做治“病人”的医生,不要做只治“病”的医生,更不要做只治“病变”的医生。今年5月,门诊来了一位巩膜炎复诊患者。细心的学生问我,两周前患者是走着来门诊的,为什么这次坐轮椅?我立刻想到,该患者可能不仅是眼部问题,应该是全身免疫系统疾病。于是,在眼科检查发现巩膜坏死后,我让患者拿出另一份化验结果,发现其蛋白尿、镜下血尿和红细胞管型均呈阳性,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也是阳性。了解到患者还有关节疼痛、全身无力、气短的状况,我和学生立即将患者送到风湿免疫科专家诊室。急查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结果显示TNI大于1000,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经过24小时抢救,患者脱离生命危险。
学生后来给我发信息:“当时特别不理解您为什么亲自带患者找内科专家,现在想起来,如果没有您,患者可能会在回家的火车上突发心肌梗死。”
近5年来,课题组有5位研究生荣获教育部国家奖学金,2位同学荣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我也荣获首都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
传授仁术技艺,赋予学生科学精神、知识本领
成为学生深厚专业素养的“奠基者”
梁庆丰带领学生探望金秀英教授,用前辈的敬业精神感染学生
用老一辈医学家的精神感染学生。我带领的团队是同仁眼科最具特色的感染性眼病研究队伍。实验室历史底蕴深厚,涌现出张晓楼、金秀英、张文华、孙旭光等多位医学名家。1957年,在沙眼研究的关键时刻,张晓楼教授在同仁医院率先成立了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微生物实验室。在这里,“衣原体之父”汤飞凡与眼科学家张晓楼、金秀英经过几百次的反复试验,首次成功分离出了沙眼的病原体,获得重大突破。1991年,实验室的第二代传承人金秀英教授,也是我的恩师,带领团队首次从角膜中分离出棘阿米巴原虫,并建立了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金教授常向我们讲述她的恩师张晓楼教授的故事,说张教授的精神一直鼓舞并教育着她。2023年,金教授不幸病逝,临终前她效仿张教授,多次请求将自己的角膜捐献给同仁眼库。我们含着眼泪完成了她的遗愿。
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整理前辈们的故事,写入全国眼科思政教材。每位新同学在进入实验室前,都会接受这段历史的教育。
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培育学生创新素养。我积极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各项科研活动。近年来,我们一起开发了IFN-γ敲除细胞系,成功建立了沙眼衣原体新型敏感细胞系,发现了B血清型沙眼衣原体的新型突变株;开发了纳米抗体嵌合体靶向新疗法,这是国际上治疗棘阿米巴的重要突破之一;牵头制定了我国首部《感染性眼病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诊断专家共识》,构建我国感染性眼病的规范化诊断体系,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梁庆丰带领学生攻坚克难传承创新
近5年,我们共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5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篇、SCI收录论文35篇,总影响因子达155.5,被引650次,单篇最高引用达216次。
学生说:“工作之后,更加体会到老师手把手教我们做科研的用心良苦,有时遇到难题打退堂鼓,想起老师就会充满干劲。”
医者医身医心,师者塑造灵魂。30年教育生涯,始终怀揣敬畏之心,传承前辈严谨治学的态度,坚持立德树人的初心。我十分荣幸地见证了一批批学生成长为品行端正、忠诚善良、业务精湛、内驱力饱满的年轻医务工作者。我有充足的信心,他们必将在新时代医疗卫生战线上大有作为,未来可期。
初心·笃行
讲述人: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岳鹏
1999年7月,十八岁的我带着青涩懵懂报考护理专业;2006年8月,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我成为首都医科大学护理专业的老师。日日新苟日新,十八年光阴悄然流逝,我越来越清晰地看到那颗救死扶伤、教书育人的初心。
回顾教书生涯,那些带着学生们在临床一线聆听生命故事的瞬间、那些课堂上触动心扉泪流满面的时刻、那些字里行间的奋笔疾书、那些收到的手工礼物和真挚小诗……都成为生命中的珍宝,点缀着我的育人时光。
宣讲活动场景
从“教职初恋” 到“年轻岳姥”
——乐教爱生、启智润心
成为老师后,兼职班主任是我的第一个角色,是教职生涯的“初恋时光”。07护本、13护本……我喜欢一心“铺在”学生身上。课上传道授业,答疑解惑;课下知心交流,亦师亦友。
为了能够让自己更懂学生,在花时间、花心思、花情感的同时,我自学心理学,考取二级心理咨询师,充分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开创“看见你的彩虹”“知心午餐会”“烛光彼此照亮”等独具特色的心理赋能活动。
看望军训学生,我成了孩子们“没受什么委屈,但是一看见就想掉泪”的贴心人;送走学生多年,我每年都会受邀参加毕业生聚会;留学的学生回国结婚,我成了婚礼上的证婚人;学生的孩子出生,我是第一时间得到喜讯的“年轻岳姥”……
岳鹏与新生、毕业生、校友在一起
热爱学生,热爱教学,是首医给我种下的第一个种子。讲台是让我着迷的地方。作为《基本护理技能》《关怀技巧》和研究生课程《护理质性研究》课程负责人,我始终践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因人治学。尊重主体,合作对话,赋能互进,多元育人。我获得了首都医科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优秀教学奖;荣获学校优秀教师和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
开课,因为看到了眼泪
——人民至上、至诚报国
毕业生回母校看我,报喜也报忧。聊起临床工作的挑战,默然泪流。“独立值班送走病人的那个晚上,我看到了病人的眼泪、家属的眼泪,回到值班室我也默默流泪,我害怕、无力……”
送走学生后,我陷入深思。我国已进入老龄化时代,死亡人口逐年增多,但国民死亡质量却堪忧。善终是民生保障,是人民百姓美好生活的重要一环,安宁疗护和生死教育成为国之所需,民之所盼。缺乏生死教育是医者之痛、患者之难。如何培养能够堪负国之重任的医学人才是教育之本、教师之责。
我要开设一门课!我要让学生出校门既有可以“救死扶伤”的矛,还有应对“无能为力”的盾,让病人和家属在生命的最后一公里有所依靠,让生命保有尊严。
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带领团队创建了国内第一门生死教育的社会实践类课程——《生命关怀与死亡教育》。从国家级课题的科研成果出发反哺教学内容;从扎根安宁疗护的数年实践经验出发创新教学评价;从医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重构教学内容。以“围死亡期”为时间轴,以生命、衰老、疾病、临终、死亡、告别等生命历程为真实情境,为医学生带来循序渐进的引领。
本课程建设了8家生死教育一线基地,构建行走的课堂,扎根实践的田野,提升生死素养,培养照护的能力。课程获批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而且代表北京市唯一一门社会实践类课程参评第三批全国本科一流课程评审。
岳鹏开设在安宁疗护病房、长青园、殡仪馆的《生命关怀和死亡教育》课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我又和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专家为研究生开设了融研究性、创新性和应用性为一体的项目制学习课程《死亡应对与死亡教育》。希望学生的眼泪不再孤苦,病人的临终不再无助。
不如,一起喝杯奶茶吧?
——笃行躬耕 以文化人
为了让更多人得到生死教育,年均150学时教学任务、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同时,我和团队走出校园、走向社区、走进医院,为社会公众、在校师生、专业人员提供生死教育的第二课堂《生命奶茶店》。
整个团队精心“研制”中国特色的话题:生命之旅、生死交融、生活之美、自我关怀、音乐治疗、生死桌游。每一杯都是生命的味道。
目前生命奶茶店走进全国的社区、医院、高校,覆盖人数达5000余人。我们还和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线上生死教育训练营,通过科普视频让370多万的民众了解生死、珍爱生命。研究成果还被海淀卫健委采纳,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被几十家高校、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在更宽阔的地方服务更多的病人和家属。
走出校园的生命奶茶店
生命奶茶店的笑和泪
2023年9月,我带学生在病房照护一位生命终末期的重点高中校长,我真诚地请教他,“做了一辈子校长,您觉得教书育人最重要的是什么”。他平静而温和地告诉我:“教育育人最重要的是育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什么是堂堂正正的教师?教育家精神成为指引我成长的一束光亮: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每个维度都是我考察自己的尺子,都是我成长的方向。
我一定走向更多的学生,并带着他们走向更多的病人。初心不改,方得始终。天职所在,安心之处。
编辑:范佳丽
排版:王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