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览数智乡村 解码循环焕新——首都医科大学留学生赴大兴安定开展实践行活动
5月21日,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我校联合大兴区安定镇人民政府承办的“感知中国”之魅力大兴安定实践行活动在安定镇精彩上演。本次活动以“医览数智乡村 解码循环焕新”为主题,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名留学生循着文化、科技与生态交织的路径,在实践中解锁中国乡村振兴的多维图景。
智领乡兴:古坊新治 数焕兴村
在安定镇数智御林中心,留学生们与AI数字官“小安”一同穿梭于地方文化IP展示、非遗展示与数智展区之间。通过“里坊树”小程序和“三网合一”数字化管理系统,他们轻触屏幕即可解锁智能安防、便民服务等功能,亲身感受科技如何高效融合文化传承与乡村治理,见证数字化为乡村生活注入的便捷与温度。
在作为北京首个宅基地改革试点的御林西苑,传统里坊制与现代社区治理理念在此交织融合。留学生们化身“里坊长”,沉浸式参与模拟议事会,直观感受古代街巷管理智慧在数字时代的创新演绎。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鸣,留学生们感慨道:传统与现代在此握手,数字技术与传统智慧共同绘就的中国乡村社区创新发展图景,充满活力与魅力!
在御林西苑农村安全教育基地,一场充满实操性的生命课堂令留学生们收获颇丰。专业人员通过情景模拟,以沉浸式教学展开安全知识科普。工作人员模拟电动车违规充电起火场景,讲解电动车使用安全规范;演示心跳骤停急救操作,传授心肺复苏技巧;更通过模拟私拉电线、电器老化漏电等常见隐患引发的触电事故,现场示范迅速断电、利用绝缘工具施救的正确方法。医学专业的留学生们积极参与实践,将“黄金四分钟”急救知识转化为熟练操作,还热情地为村民答疑解惑,在交流互动中传递了“生命至上”的理念。
在非遗手工学校,留学生们开启传统文化体验之旅。在毛笔字课堂,他们屏息凝神,执起羊毫笔在宣纸上临摹“横竖撇捺”;麦秸秆手工课上,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纤细秸秆在同学们的指尖翻折卷曲,化作精巧摆件。从笔墨留白的意境到草编工艺的经纬之美,传统非遗的细腻匠心让留学生们连连称奇,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到中国文化的深厚肌理。
智耕阡陌:桑果撷趣 非遗拾韵
漫步御林古桑园,千年古桑与现代文旅交织出别样浪漫。留学生们身着飘逸汉服、典雅唐装,穿梭于虬枝盘曲的古桑林间,体会着“时而倚树低吟古诗,时而对镜精心梳妆”的意境,沉浸式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意与浪漫。
如今的古桑园早已将生态保护与文旅开发有机结合。留学生们在这里进行了采摘体验、民俗节庆等特色项目。
在非遗体验区,留学生们亲手参与帆布拓印、蚕宝创作等特色活动。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桑叶纹理拓印在帆布上,用天然染料晕染出独特图案,用蚕茧、彩绸等材料制作憨态可掬的蚕宝工艺品。指尖翻飞间,古老非遗技艺在异国学子手中焕发新生。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为留学生们展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创新实践。
智筑绿境:环保循新 华径焕彩
在“垃圾处理与公共卫生”工作坊,留学生们凭借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知识,深入探讨中国“邻避效应”转化策略。他们走进安定循环经济园,实地探寻“变废为宝”的绿色实践。参观垃圾焚烧发电车间与固废处理中心,让留学生们沉浸式感受了中国以创新驱动资源重生的全链条循环经济模式,切实深刻体会到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定决心与创新智慧。
活动结束后,留学生们纷纷表示此次活动令他们受益匪浅。从数字化治理的“里坊树”到循环经济的“焚烧炉”,从非遗传承的“剪纸刀”到生态农业的“桑椹篮”,从古老文明的现代演绎到科技创新的民生实践,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到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国乡村展现出的蓬勃生命力令留学生们对现代的中国乡村有了全新的认识。
未来,首都医科大学将持续深耕文化交流活动,筑牢中外文明互鉴的桥梁纽带,让世界听见更多底蕴深厚的中国故事、看见更多闪耀时代的中国智慧,更能真切感受到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与温暖实践。
撰稿:任欣淼、王竞瑶
摄影:李利强、厉春
编辑:王婉婷
排版:王婉婷
审核:王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