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燕京援建情——我校师生赴湖北巴东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近日,为传承和发扬北京与湖北巴东30余载援建精神,我校中医药学院精心组织了为期5天的赴湖北巴东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由中医药学院党委副书记朱智耀带队,副院长刘长利进行专业指导,成员由来自中医药学院中医基础学系、临床方药学系、中医临床基础学系及针灸推拿学系的4名教师,以及本科生、研究生共29人组成。实践团深入巴东县基层多个乡镇,开展健康服务和调研、民族医药调研与宣传、中药种植技术对口支援、红色教育学习等活动。
实践团在巴东合影
牢记岐黄使命,仁术情暖巴东
东瀼口镇与大支坪镇位于巴东县的腹地,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两镇居民以中老年人口为主,对于健康服务的需求较高,但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意识有待提升。
实践团师生为村民进行健康服务
一大早,乡亲们就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排起了长队。面对每一位前来咨询的乡亲,义诊团成员都细致听诊询问,耐心解答乡亲们的各种健康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健康指导方案,给予合理的保健建议。同学们还为村民们测量血压,并提供耳针和推拿服务。
在乡亲们排队等候咨询的间隙,实践团开展中医药认知和需求调研工作,同时以一些常见病为切入点,为居民们开展糖尿病人的合理膳食、预防脑卒中、常见不适症状穴位按揉方法等健康科普讲座,帮助村民增强疾病预防的意识和能力。
实践团成员开展健康宣讲及调研
健康宣讲组徐扬同学说:“这次健康服务受到了广大居民们的欢迎。我想此行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让乡亲们重视身心健康,懂得如何预防常见疾病。为此我一定更加努力学习,提高服务能力,希望明年还能再来基层进行服务。”
发扬岐黄文化,民族医药交融
在牛洞坪村村委会,巴东县卫健委、东瀼口镇、牛洞坪村领导向实践团师生介绍了巴东县、东瀼口镇及牛洞坪村的总体情况和医药卫生产业发展现状。
巴东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涵盖土家族、汉族、苗族、白族等20多个民族。各民族长期世代聚居,在衣食住行、文化活动等方面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而蕴含其中的少数民族医药,作为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实践价值。
实践团进行民族医药文化调研
大支坪镇卫生院副院长向实践团介绍了当地开展的中医药特色疗法:“巴东县开展的田氏正骨疗法是由一名土家族医师取百家之长,创立的一种诊治骨伤类疾病的疗法,是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交流,同学们表示,青年一代要与各民族同胞一道,齐心协力、同舟共济,继承和发扬传统医药及其文化的精髓。
此外,实践团还前往当地中药种植基地、时珍堂巴东药业有限公司开展对口支援,对当地中药产业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并针对性地提供了林下种植技术的专业指导,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巴东中医药产业经济发展。
实践团在林场进行实地调研和指导
刘长利带领学生辨识药用植物
刘长利为大家带来了一堂生动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课”,带领同学们辨认鸡爪黄连、巴东独活等药用植物,让成员们亲身体会到巴东县“华中药库”的称号。
同学们深受触动:“我们走出校园,走进生产一线,对生态农业、中药产业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影响有了形象的理解,我们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如何将自我成长融入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有了更广和更深的思考。”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团师生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
实践团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重温峥嵘岁月、赓续红色血脉。在巴东县烈士陵园,实践团向纪念碑献上花篮,寄托对先烈的深切怀念,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与感激。
实践团参观牛洞坪村黄大鹏广场
在牛洞坪村黄大鹏广场,牛洞坪村党支部书记带领实践团深入学习了黄大鹏烈士的英勇事迹,赓续英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实践团倾听李能阳讲述育林故事
实践团前往绿葱坡镇三尖观林场,一同聆听“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带头人”李能阳场长讲述育林故事。从当年的500亩荒山,到如今1.38万亩的林海,同学们在林场深刻感受生态恢复与绿色发展的成就。实践团成员石佳同学说:“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荒山变林海。李场长三十余年来坚守林场,为长江筑起万亩绿色屏障,用行动践行初心,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本次实践活动聚焦中医药产业振兴与基层健康服务,累计服务群众300余人次,开展宣讲活动10余次,受到当地政府、百姓和医疗部门的欢迎和广泛认可。湖北日报客户端、长江巴东网、“幸福东瀼”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
撰稿:门秋爽、张佳华、李玲、王雪珩、庄雨明
摄影:李玲、王雪珩、肖军雪
编辑:王婉婷
排版:王婉婷
审核:周玲微、朱智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