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医盟杯”京津冀医学院校基础知识竞赛在我校举行
4月26日下午,由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举办的第十五届“医盟杯”京津冀医学院校基础知识竞赛圆满落幕。本次竞赛汇聚了京津冀地区5所知名医学院校的优秀学子,经过激烈角逐,北京协和医学院的“V我3000队”夺得桂冠,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的“英语听力队”与天津医科大学的“脉动青春队”荣获二等奖,我校的“杏林春暖队”“碱基互补配队”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对乙酰氨基酚队”获得三等奖。
比赛现场
清华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刘清飞,天津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赵川,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王立轩等兄弟院校嘉宾莅临活动现场。我校党委副书记张莉鑫出席并致辞,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王伟、副书记聂伟,副院长黄海霞、禹雪梅,学生处处长张瀛、教务处处长张蕊杰、团委书记周玲微等参加活动。
张莉鑫致辞
张莉鑫为本届“医盟杯”大赛致辞,向远道而来的四所医学院校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表达了热烈欢迎和诚挚问候。在简单回顾“医盟杯”发展历程后,张莉鑫深情寄语在场学子:“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你们肩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医学之路,道阻且长,唯有筑牢扎实的理论根基、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放的协作精神,方能成就‘大医精诚’ 的崇高理想。” 她期待同学们以此次竞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校际交流,携手共促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比赛现场
经过预赛、初赛、复赛三轮激烈角逐,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及我校基础医学院各遴选出两支精锐团队,最终十支劲旅会师决赛现场,展开了一场扣人心弦的巅峰之战。
比赛内容广泛而深入,涵盖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以及医学英语等多项基础医学学科知识。竞赛形式丰富多样,设有“小试牛刀”“限时猜词”“大题闯关”“决战抢答”四个环节,全面考察了参赛选手的专业知识储备、应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展现了基础医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康继宏教授、病理学系杨邵敏副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药理学系郭磊教授、病理生理学系闫莉副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郁春艳副教授、病原生物学系高慧杰讲师,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贾娴娴教授、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马翠卿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郑君芳教授、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曾翔俊教授、病原生物学系程喻力教授、病原生物学系王一松副教授、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张知非副教授、病理学系刘瑜副教授、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温铭杰副教授、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杨姝副教授担任比赛评委。
合影
“医盟杯”始于2008年,由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发起,携手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协和医学院共同举办,始终坚持“以赛促学、以学促行、以行践诺”的宗旨,为京津冀地区医学院校搭建了一个展示风采、切磋技艺、深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今年,随着天津医科大学与河北医科大学的加盟,清华大学医学院进行观摩,赛事规模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为京津冀医学教育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自启动以来,已吸引京津冀五所医学院校逾5万名医学生热情参与竞赛。
17年来,“医盟杯”京津冀医学院校基础知识竞赛不仅见证了无数医学生的成长与蜕变,更推动了京津冀医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协同发展。5所兄弟院校的精英学子同台竞技,突破传统学习方式的局限,构建多元化的竞赛体系,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搭建展示专业素养与个人风采的舞台。通过跨校际的良性知识竞赛,促进医学教育理念的融合与方法的革新,激发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京津冀地区医学教育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医学人才探索新路径,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注入新动能。
撰稿:薛乔丹、牛晓录
编辑:王婉婷
排版:陈晨
审核:聂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