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静教授团队基于29年自然人群队列研究评估降胆固醇干预的长期获益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刘静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题为“Effectiveness of treat-to-target cholesterol lowering intervention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risk in the community-dwelling population: a target trial emul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队列研究开展模仿目标临床试验,评估了在自然人群中开展基于风险评估的降胆固醇干预对心血管病(CVD)、全因死亡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长期影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助理研究员杨召为第一作者,刘静教授为通讯作者。
基于风险评估的降胆固醇干预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心血管病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但是,长期遵循指南推荐的基于风险分层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的干预效果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团队通过对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队列研究(CMCS)中5,375名参与者的29年随访数据进行模拟干预研究,评价长期遵循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20)》(以下简称指南)推荐的基于风险分层的LDL-C和non-HDL-C降低目标的降胆固醇干预的效果。结果显示,与不进行干预的自然进程相比,长期干预措施使CVD的绝对风险降低了2.3%,全因死亡率降低了3.0%,ASCVD降低了2.6%。其中,女性、吸烟者以及体质指数(BMI)小于24 kg/m²或更高依从率的群体中,干预效果更为明显。此外,基于限制平均无事件生存时间的需要治疗人数(NNT)的结果显示,115人长期接受指南推荐干预措施可预防一例CVD事件,95人可预防一例全因死亡事件,104人可预防一例ASCVD事件。
图 研究设计摘要
该研究为社区人群长期进行基于风险评估的降胆固醇治疗来预防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强调了维持较高的治疗依从率是实现获益最大化的关键。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22600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C3602501)、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登峰计划(2021-7)和北京安贞医院高水平研究项目(2024AZB2002)资助。
刘静,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和预防实践。兼任Nature旗下期刊《npj Cardiovascular Health》主编,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测量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委。以一作/通讯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Lancet Planetary Health》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多项国家课题。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获得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撰稿:刘静
排版:陈晨
审核:周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