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附属医院期刊高质量发展与智能化创新研讨交流会
会议现场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期刊高质量发展与智能化创新研讨交流会在我校学术交流服务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首都医科大学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医学期刊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吉训明院士,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教授,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医学期刊专业委员会主任钱峰教授,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医学期刊专委会副主任、我校学报编辑部主任黄芳教授,《协和医学杂志》副编审刘洋,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国际合作处路一鸣,北京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创新服务部方艺润,以及我校附属医院期刊加入医学期刊专业委员会的委员等共30余人出席。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陈瑞主持会议。
陈瑞主持会议
吉训明致辞
会议伊始,吉训明在致辞中着重强调了科技期刊在大学发展以及国家实现强国目标进程中所起到的关键平台作用。期望能够孵化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杂志期刊,通过这些杂志搭建的培养平台,孕育更多科研成果,促进思想与科研的创新发展,同时积极建立多领域的合作关系。为了推动科技期刊的发展,学校将继续大力支持和培养青年编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期刊工作中。此外,学校还将多承担相关会议、举办培训班,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助力研究成果获得国际认可,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为实现科技强国的贡献首医力量。
张铁明作报告
在学术报告环节,张铁明在会上作了“从卓越计划二期看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学术报告。他表示,期刊不仅为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提供服务,自建学术平台也至关重要,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选择合适的期刊集群,推动我国科技期刊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钱锋作报告
钱锋围绕“医学期刊编校知识库和智能体的共建共享”展开探讨。他聚焦人工智能(AI)在医学期刊学术出版领域的应用,分析了其给医学共同体带来的影响,期待通过标准引领、技术赋能等手段破解难题,推动中国医学期刊实现跨越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刘洋作报告
刘洋分享了“科普赋能医学期刊新媒体传播跃迁”的经验。刘洋表示,做科普要立足期刊特色,精心打磨内容,掌握科学方法,并且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医学期刊新媒体传播的跃迁。
附属医院期刊代表介绍办刊经验
在我校附属医院期刊代表发言与经验交流环节,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李宏军教授在会上分享了丰富的办刊经历。他强调,严格把控学术诚信和伦理红线是办刊的首要原则,并倡导建立学术生态圈,制定详细的办刊伦理指南,始终坚守办刊初心,以此推动学术出版的可持续发展,为医学期刊领域树立良好的典范。
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科技处副处长陈璐介绍了《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的相关情况。她提出了差异化发展策略,聚焦细分领域,强调杂志的独特价值,创造服务需求,积极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学科深度,做到精准服务与泛化传播相结合,依托医院丰富的资源打造精品期刊。
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编辑部主任张爱民讲述了期刊的发展历程。他强调,办刊人员要对学科发展充满信心,办刊应紧密围绕学科发展进行设计。对于影响因子,要正确看待,避免单纯以其为导向,建议从多个方面综合评价杂志的学术水平,坚决防止学术不端行为。
交流发言
在互动交流环节,路一鸣指出,目前期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推动期刊更快更好发展,北京市出台了资金支持政策,旨在为期刊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路一鸣还提出了打造北京市医学领域刊群的设想,希望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提升北京市医学期刊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促进医学领域学术交流与发展。
方艺润介绍了北京市2023—2024年支持期刊的情况,并从创刊、强刊、用刊三个维度提出了7条支持措施和3条保障措施。希望大家踊跃报名参与,共同加强北京期刊建设,提升北京期刊在国际上的地位。
黄芳分享交流了我校期刊的办刊经验,并表示,后续将继续完善期刊集群工作,持续搭建首医期刊集群发展平台。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校附属医院在期刊高质量发展与智能化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学校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期刊质量,为医学领域学术交流与科研成果传播作出更大贡献。
撰稿:庄颖
摄影:刘月兴
排版:陈晨
审核: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