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在当“夏”,首医学子科研忙
夏日绵长,芳菲未歇
众多首医学子毅然选择留校
与科研梦想并肩前行
日复一日的重复和单调
瓶颈期时的困惑与无助
埋头苦练的坚持与执着
久逢甘霖的喜悦与满足
苦与甜间
谱写出夏季最动人的旋律
保持细胞状态永远蓬勃的秘密……
基础医学院2022级药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吴昕峰
午后的阳光,如金色的细丝,透过窗户轻轻洒落,将实验室染上了一层温暖而明亮的光辉。这时,老师总是如约而至,不仅倾听我们实验的结果,更用心倾听我们的所思所想,甚至是那些小小的抱怨。
对于我来说,探索分子机制,去海量的数据库中发掘新的效应蛋白提出猜想,用最好状态的细胞去进行摸索和验证,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持细胞状态永远蓬勃的秘密藏匿在每个看似普通的培养基中,每一步无菌操作、每一个试剂次序加入都丝毫不得马虎。
犹记得一些分子实验需要从不止万级的细胞中提取DNA建库测序,昂贵的试剂和多则二十多个试剂的调配都由一个人完成的压力。
第一次的浓度很低,达不到建库标准,第二次继续……每次实验连续九个小时的守候和付出,在第三次重复的时候,终于达到理想的浓度水平。在那一刻,平凡又绚烂的满足在我脑中炸开,我品尝到了科研路上为数不多又弥足珍贵的快乐。
夜幕降临,实验室灯光依旧明亮。尽管疲惫不堪,但每当实验取得进展,每当我们向真理更进一步时,那股涌上心头的喜悦与满足感,便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局限,成为一种宏大意义的体现,这,也是我们不懈追求科学真理的动力源泉。
愿为国家、为自己,赢下人生首金
基础医学院2024级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孙菲
首医校园的夏天,构筑了我独一无二的夏日记忆。夜幕低垂时,科研楼的灯火通明,仿佛能掩盖漫天星辰的光辉;如平常一样辛勤耕耘、行色匆匆的老师们,一个个满怀激情、埋头推动研究进展的首医学子,他们的身影,构成了夏日校园里最动人的风景线。
记得第一次迈入首医校门的那个夏天,我怀揣着激动、紧张与期待的心情。从那一天起,“实验室”这个关键词便悄然融入了我的生活,随后,“移液器”“超净台”“小鼠”“细胞”等也逐渐渗透进我的日常。也是从那天起,我开始逐步向一名真正的“科研人”靠拢。WB、ELISA、传代、提细胞……我仍记得第一次与它们邂逅时的慌张和与它们握手言和时的欢乐。
若非追溯这段时光,我可能至今也未曾发现,在首医的夏天里,不仅科研楼下的月季在盛放,我的科研梦想也在悄然绽放。
四季更迭间,那个曾经悄悄抹泪的姑娘已经逐渐熟悉了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思绪也在研究中逐渐开花结果。随着课题的深入探索,在不断受挫又不断站起来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了自己与科研携手共进的可能,一颗追逐梦想的种子已悄然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在这个夏天里,那些在巴黎奥运赛场上跃动的中国健儿们,他们在赛场上见证着自己的奇迹与辉煌。而我们,也在实验室里印证着我们的故事与发现,尽情挥洒着汗水与努力,愿为国家,也为自己,赢下人生的首枚金牌!
听,我那汗水与梦想吟咏成歌
基础医学院2023级动物系硕士研究生 李嘉嬴
夏日的阳光,如同熔金般倾泻在首医的每一寸土地上,将这座学术殿堂镀上一层耀眼的光辉。而我,作为这里的一名动物学硕士研究生,正置身于这场与高温共舞、与知识共舞的科研盛宴之中。
实验室,这个四季恒温风雨不侵的地方,成了我与梦想对话的圣地。
当晨光穿透略显斑驳的窗,闹钟唤醒我起床。嘴巴里含着牙膏,洗净脸蛋,画上唇膏,挺挺夜里睡皱的腰。镜子里的人立正站好。
食堂的早间新闻和着卤蛋肉包一起下肚。
北京时间七点二十分,准时走进实验室。一股混合着淡淡消毒水气味与烘箱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属于实验室的独特味道,熟悉而亲切。师兄师姐们早已进入状态,他们或专心致志地染色,记录着病变的每一个细节;或奔波于WB仪器之前,忙碌而仔细。
实验台前的科研实验记录本上简明扼要地写着今明两天的实验安排,我静静地立在实验桌旁,头脑中快速闪过实验步骤的每一个细节。今天主要有两项重要工作:小鼠取材送样以及切片。我深吸一口气,开始熟练地进行每一步实验操作……
午后,阳光愈发炽烈,实验室内也略显闷热,额角的汗水涔涔而下,几乎成了这炎炎夏日里的常态。但这一切并未能减缓我的步伐,反而更加激发了我内心的斗志。我深知,科研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但正是这些不易与挑战,才更加凸显了科研的价值与意义。
傍晚时分,阳光西斜,科研楼内开始零散地亮起灯光。实验室里,人们三三两两地围坐,分享着一天的收获与困惑,氛围温馨而热烈。这里,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都蕴藏着无限可能,都是我们可以尝试优化的方向。我仔细审查着白天的实验记录,反复推敲着实验中每一个可能影响的因素,力求找到最为准确的答案。
科研楼的灯一亮就是一夜,无声地注视着那些忙碌的青年学子。灯光投映在地面上,星星点点的人影晃动,单薄又格外坚定……
科研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和修正的过程
基础医学院2022级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硕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正值暑期时节,校园里显得格外宁静和空旷。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
与北校区的宁静安逸形成鲜明对比,南校区的两栋科研楼实验室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绝大多数的研究生们都选择了“暑期不休假”,继续埋头在实验室中苦干,我也是其中一员。
两年的时光里,我经历了从慢慢学习实验技术到逐步掌握各种实验方法的成长过程,实现了从初学者到熟练科研人员的蜕变。然而,科研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时,我对实验流程不够熟悉,常常因为操作不当而导致实验失败。记得有一次,我在进行PCR扩增实验时,由于试剂配比不准确,导致整个实验结果出现了偏差。那时的我感到非常沮丧,甚至一度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然而,导师和师姐并没有责备,而是耐心地帮助我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指导我如何正确操作。他们告诉我,科研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和修正的过程,每一次失败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师姐示范了试剂正确配比方法,详细讲解了每一个步骤的关键点,并分享了她自己曾经遇到的类似问题和解决办法。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
实验室外虽然酷暑难耐,但科研楼里的每个学子都在为科学梦想而奋斗。
切莫小看了数据整理
公共卫生学院2023级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马建华
在这个炎热的暑期,我选择留在校园中,为即将到来的开题答辩做准备。
我的研究课题为心血管疾病方向。通过深入查阅大量文献,我发现自己之前的研究设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对研究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每一次调整与改进都使得研究更加趋于成熟和完善。
在卫生统计学领域,数据分析是核心任务,而数据整理则是最基础的环节。由于我之前对研究设计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数据整理过程中出现了纰漏。每当出现错误时,我必须重新整理数据,这个过程无疑是对心态的一种不小的挑战。
在初步分析阶段,我发现数据整理时基线时间的选择存在误差,导致后续的纳排不准确,从而使分析结果出现了偏差。为纠正这一问题,我重新调整了人群的纳排并进行了分析。然而此时代码又出现了问题,导致RStudio崩溃,失去响应。尝试结束进程、重启电脑以及重装等都无法解决。于是,我转而求助于网络上的经验贴,经过近半日的艰苦奋战,终于使RStudio恢复了正常。
尽管数据整理过程耗时费力,但也促进了我的成长。我认识到科研工作的严谨性与复杂性,不仅要具备静心和细心的品质,更需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谨的把控与审视。
安宁人一直在路上
护理学院2023级护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阚吟诗
今年暑假,我围绕着我的博士课题,在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宁疗护病房和通州区西集村两个田野点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每个家庭的就医故事和对待生死的看法可能都不一样,通过田野调查的科学实践方法深入患者和家属生活中,获取最真实的一手资料,是发展安宁疗护领域的重要途径。
在蒲黄榆,我跟了一例案例:
五一期间,王爷爷突然检查出了胰腺癌晚期,医生评估生存期只有3—6个月,想让爷爷尝试化疗。思虑再三,爷爷还是选择了居家保守治疗。随着时间的流逝,爷爷也越来越消瘦,找到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请求提供居家安宁疗护服务。来到爷爷家中,他一直给我们介绍墙上的照片,都是他去各地游玩时照的。回忆过后便是一声声叹气:“现在我不行了,得了病后,我现在连下楼都不行了,我反正也想开了,反正也玩过了不遗憾了,你们能定期看看我,给我送点药,我很知足。”我们为爷爷建立了居家照护群,以便及时满足爷爷的居家需求。
在通州区西集村,我跟随导师调研农村地区安宁疗护理念、生死观点、社区基础建设等方面资料。
来到曾阿姨家里,她说:“我小时候是苦出来的,经历了好多次的生死。我生孩子的时候就大出血,然后我还照顾我爸妈、我公婆直到离世,这都不算啥,我觉得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我,生死更不算什么。”曾阿姨笑着诉说着自己的人生故事。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真正地贴近我们的研究对象,深入了解他们的家庭与整个人生,才能真切地理解他们对于临终、对于安宁疗护最真实的想法与需求。
安宁疗护,这一蕴含深厚人文关怀的实践医疗领域,要求我们紧密贴近患者及其家属,细心挖掘他们的实际需求。每当我们深入了解那一个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深切感受到患者对安宁疗护服务的迫切需求与由衷的感激之情,体会到医疗机构为推动这一服务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时,我们的心灵便能获得极大的满足与鼓舞。
炎炎夏日,安宁人一直在路上。
竹节参的神奇之旅:从古老草药到现代科学的秘密探索
中医药学院2023级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承蕊
今年暑期,我留校与师兄师姐们一同投身于中药竹节参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中,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又极具成长意义的科研之旅。
在开始研究之前,我们对竹节参传统应用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尽管竹节参在中医学中有广泛应用,但现代科学对其有效成分、药理机制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潜力研究仍相对不足。因此,我们的研究目标是通过现代科学手段,揭示竹节参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化学方面我们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竹节参的皂苷类成分进行了全面分析。药理方面我们采用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竹节参总皂苷的药效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不懈努力,我们成功鉴定出了竹节参中百余个皂苷类成分,并通过体外实验验证了竹节参总皂苷在增强免疫功能、抗炎、抗氧化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在抗炎方面,竹节参总皂苷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传统中药研究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重要性。
我的憨憨师弟
中医药学院2022级天然药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许福洁
假期的科研楼内,一位年轻的研究生紧皱眉头,在实验室里忙碌着。他是我的师弟,正专注于从青蒿植物中分离出新的抗疟化合物。
随着科研的深入、毕业脚步的临近,他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实验室里,各种瓶瓶罐罐摆满了实验台,每一瓶试剂都承载着他的期望与梦想。面对实验室没有制备液相色谱仪的困境,他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地与各个设备销售商联系,最终争取到了一台制备液相色谱仪的试用机会,为期一个月。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亮实验室时,他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晚上,当大多数人都已经离开科研楼时,他还在仔细记录着每一个实验数据,不断调整实验条件,力求获得最佳的结果。
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他不但熟练掌握了制备液相色谱仪的操作技巧,还成功地从青蒿植物中分离出了几种潜在的抗疟化合物。这些成果虽然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完善,但对他来说,这已经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
这是关于师弟个人的写照,也是科研楼里百千首医学生们的真实缩影。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深夜的最后一盏灯,都是他们努力的见证。
我要亲手了却心中那份遗憾
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22级眼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韦振宇
北京的夏天再次如约而至。
岁月匆匆,作为研究生,已在科研道路上摸爬滚打五年。若用一个词语形容科研,我愿称之为“炼金术”,旨在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填补过往的空缺与遗憾。
当初选择棘阿米巴角膜炎做研究课题,正是源于这份遗憾。尽管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由于棘阿米巴角膜炎常见于角膜塑形镜佩戴不当后感染发病,所以注定了这个疾病的好发人群是近视的小朋友们。因为缺少足够快速有效的治疗药物,这一疾病好像一个黑洞,让患者和医生都只能摸黑前进,既无方向,亦无光明。
在我刚开始学眼科时,跟随导师接诊过一位14岁的小女孩。当告知其父确诊的消息时,这位健硕的中年汉子瞬间崩溃,他只能喃喃地谴责自己,泪水划过脸颊,却又被他迅速抹去。我感受到,这份命运的诅咒太过于沉重,它扼杀了小朋友的笑脸,也泯灭了家庭的希望。对于患儿和他的家人而言,一场淋湿一生的大雨已悄然降临。
秉持着这份初衷,在那个同样酷热的夏天,我开始了阿米巴的研究。很快,困难接踵而至。看似简单的病原体培养,就让我倍感受挫,精心呵护的阿米巴原虫很难快速生长,不需要的杂菌却坚韧地活着,用真切的生命力去嘲讽科研路上的小白。时光荏苒,我不断从各种书籍、文献中汲取力量,最终在肿瘤的免疫治疗中找到新方向。或许可以试一试把不同学科的经验嫁接而来,开出属于眼科治疗的一朵小花。带着这一想法,我顶着酷暑,遍访高校与研究院所,讨论出了一个可行的抗体药物筛选方案,最终在第四个夏天成功筛选得到了阿米巴的专属抗体。
如今,到了第五个夏天,筛选得到的抗体嵌合体药物已经应用到了动物模型上,看着病理切片上出色的疗效,我的视线又回到了故事开始的那个夏天,那份遗憾在五年之后仍然心有不甘,好在我们一直在路上,翻过前面那座山,也许就能看到那份由我亲手筑造的希望。
无数个“第一次”激励我前行
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22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范子豪
在我的科研生活中,暑假总是一个特别的阶段。我的科研生活中无数个难忘的“第一次”,正是在我“暑假科研忙”的过程中发生的。
第一次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时,我的心情既忐忑又期待。面对厚厚的文献资料和复杂的实验数据,我一度感到无从下手。夜深人静时,我常常独自坐在实验室,反复思考实验的每一个细节,生怕遗漏任何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经过无数次的推敲和调整,我最终提交了一份完整的实验方案给导师。当他满意地点头时,我感到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第一次亲手培养细胞的过程同样充满了惊喜与挑战。在无菌操作台前,我小心翼翼地进行每一步操作,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污染整个实验。看着培养皿中的细胞在显微镜下缓慢分裂、增殖,我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奇迹在我手中展现。然而,由于操作不当或培养基污染,细胞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让我感到深深的自责。但正是这些失败,让我更加谨慎和细致,也让我明白了科研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
随着实验的进展,海量的数据逐渐积累,我迎来了另一个“第一次”——撰写科研论文。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和复杂的数据分析,我一度感到困惑和迷茫。如何将这些纷繁复杂的数据转化为一篇逻辑严谨、论据充分的论文,是对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巨大考验。我反复查阅文献,从前人的研究中寻找灵感和借鉴方法,同时不厌其烦地请教导师和师兄师姐,修改了无数次的草稿。终于,当一篇完整的论文呈现在我面前时,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
这些“第一次”如同里程碑,记录着我的成长,也见证了我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
艾滋病实验室里的交响乐
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23级内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王富春
在这个烈日炎炎的夏季,当其他学生正沉浸在暑假带来的愉悦与安逸之中时,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的艾滋病实验室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走进实验室,你可以看到学生有困难必定会出现的马老师,他总是那么及时地给予学生帮助;还有开朗乐观的田老师,她的笑容总能驱散实验的疲惫;目标坚定、一丝不苟的安老师,他的严谨态度是大家学习的楷模;耐心指导学生实验、永远会做学生后盾的陆老师,她的温柔与耐心让学生倍感温暖;以及比学生来得更早、走得更晚的李老师,她的勤奋与奉献精神深深感染着每一个人。
实验室里,脚步永远匆忙、停不下来的张同学,他的勤奋与努力是大家的榜样;科研思维缜密、逻辑性无敌的赵同学,他的智慧与才华让人钦佩;热心助人、有问必答的师姐,她的善良与热情让实验室充满了温馨;还有会把自己踩过的坑一一告诉新同学、避免大家走弯路的师兄,他的无私与分享让实验室更加团结和谐。
实验桌旁堆满了厚厚的实验记录本,每一页都写满了他们的智慧与努力。试剂瓶、培养皿、移液枪、离心机……这些实验室中司空见惯的装备,在他们手中仿佛变成了魔法道具,每一次的混匀、离心、培养,都是他们为揭示自然奥秘而付出的努力与汗水。
暴雨将止,天明气清
附属北京口腔医院2017级5+3口腔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冰寒
七月份的北京太阳和雨纠缠较量、捉摸不透,闷热极了。在这样的天气里,我的心情也变得异常烦闷,听着雨滴敲打着窗户,思绪也变得杂乱无章。最近的实验结果就像这天气一样,毫无规律可循,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百思不得其解,电镜下看到的那些结构究竟是什么、代表了什么、又为何会有如此表现。于是,我决定向材料实验室的马老师请教。她仔细听了我的困惑后,告诉我问题可能出在试件表面不够光滑平整,或是试件处理得不够干净,导致表面残留了一些杂质。在她的安慰和鼓励下,我改进了处理方法,决定再次尝试。
那天早上,太阳高悬,毫无保留地释放着光和热。走进实验室,开灯、打开显微镜,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开机旋转圆圈,我长呼一口气,心中难免有些紧张。经过一系列繁杂的准备和操作后,我期待着今天能有相应的收获。屏幕上逐渐清晰起来的图像,是釉质表面那细腻而复杂的形态。每一条细微的纹理,每一个微小的孔隙,都以惊人的清晰度展现在我的眼前。
真的看到了!几乎能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在这一刻暂停了,我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惊喜,就像探险者在未知领域中发现了一片新大陆。这一刻,我意识到科研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实验和数据,它同样充满了发现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
迅速记录下这一刻的所见所感,将这些珍贵的图像和数据保存下来。这不仅仅是这部分实验的结果,更是我们团队努力的成果,是我们对科学探索的热爱和执着的见证。这个瞬间将会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离开实验室,看着那片不着一丝杂色的湛蓝天空,内心的烦闷一消而散。经过夏日的洗礼,希望以后科研的道路上,自己的心灵,愈加坚韧、宁静。
特别鸣谢:积极投稿的首医学子
策划:党委宣传部、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