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继宗院士精彩开讲 探寻神经外科百年足迹
10月23日,一场聚焦神经外科发展历程的学术盛宴在首都医科大学开启。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系主任医师赵继宗带来了题为“百年神经外科历史”的专题讲座,为师生们深度剖析神经外科的发展脉络,并展望中国神经外科未来方向。校党委副书记张莉鑫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讲座当晚,首都医科大学的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选修《生物学概念与途径》的学生、本硕博学生代表、青年博导以及教师代表等千余人聆听讲座。赵继宗以饱满的热情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引领大家穿越历史长河,探寻神经外科的起源与未来。
赵继宗作讲座
讲座中,赵继宗首先回顾了神经外科的发展历程。他提到,神经外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那时已经有了开颅的实践。他还讲述了中国古代积极探索神经外科领域的华佗、孙思邈、王清任等医学家的故事。
赵继宗介绍,现代神经外科的真正起源,要归功于19世纪末的英国医生Victor Horsley。Horsley在1886年成功地在伦敦广场上对三例癫痫病人实施了开颅手术,这标志着现代神经外科的诞生。随后,在1914年,神经外科(Neurosurgery)这一术语被正式提出,自此,神经外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迅速发展。
赵继宗指出,纵观神经外科百年发展史,脑解剖与功能、医学影像和医疗器械三个维度是推进神经外科学不断前进的源动力。百年神经外科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经典神经外科时期,主要面对患者的颅内压增高;显微神经外科时期,能够更准确地切除病灶;微创神经外科时期,切除病灶同时保护脑功能。
进入21世纪,伴随脑科学研究的兴起、医学影像学数字化,以及复合手术技术的涌现,神经外科已经迈入第四个阶段——网络神经外科时代。这一时期,临床医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不仅要做到保护脑功能,还需帮助其恢复脑功能。对于偏瘫、截瘫、失语、失聪等患者,脑机接口技术能帮助其恢复脑功能,这也是目前阶段神经外科发展的方向。
讲座中,赵继宗还介绍了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历程。他指出,中国的神经外科在关松涛、赵以成、沈克非、史玉泉等几代神经外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如今显著的成就。
张莉鑫主持讲座
提问互动
在互动环节中,针对师生提出的“学科交叉”“脑机接口”等问题,赵继宗表示,在学好基础学科的同时,要重视学科交叉、医理融合、医工融合,这是神经外科学发展的新方向。他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开展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交流,共同开发新技术,为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场师生聆听讲座
这次讲座不仅拓宽了现场师生的学术视野,让他们对神经外科这一学科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更为科学研究方向提供了新的启迪和思路。现场学生表示,在未来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将积极探索学科交叉与融合,努力探索在医学研究中的跨学科合作和交叉创新,为推动疾病研究与临床诊治技术新突破作出贡献。
撰稿:范佳丽
摄影:刘月兴、吉玲存、李昊锡、牛帅
排版: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