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奋!我校牵头的7项成果荣获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11月19日上午,北京市委市政府公布2023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决定,19位科学家、196项成果获奖。我校7项科研成果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我校党委书记呼文亮及获奖项目完成人参加大会。
获奖代表上台领奖
参会及获奖代表合影
我校获奖项目清单
一等奖项目介绍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精准诊断及临床疗效提升技术创新与推广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是一组发病急剧、症状多变,致死率高的主动脉疾病,如何进行精准诊断、早期预防,并有效提升救治成功率,是亟待解决的心血管疾病重大难题。
项目组历时近20年,建立国际首个AAS多维度数据复合研究平台,构建国内首个AAS多中心协作网并开发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大幅提升AAS患者早期诊断精确性;发现复杂AAS围术期多脏器损伤规律,首先提出并确立中低温选择性脑灌注脏器综合保护策略,将低温保护范围由既往的14-20℃提高到20-28℃,缩短体外循环时间20%以上,显著提升多脏器保护效果;自主研发5G+多通道术中协同和质控机器人系统,为AAS患者临床治疗提供质量保障,提升手术疗效;创新性开展主动脉疾病发病机制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AAS精准预防诊断夯实理论基础。
成果围绕AAS病程早期精准诊断预防、围术期规范诊疗和质量提升等方面开展长期系统的研究,构建了急性主动脉综合征全病程防治体系,通过AAS协作网在全国100余家医院开展临床推广应用,救治超6000名AAS患者,大幅提高了我国AAS的诊疗水平。
难治性慢性鼻窦炎诊疗新技术的创建与应用
慢性鼻窦炎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鼻病之一,患病率超过8%,其中约3000万患者,用常规药物和手术治疗后仍疗效不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诊断为难治性慢性鼻窦炎(RCRS)。既往RCRS 发病机制不清,传统手术复发率高,常规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病情,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临床难题。
针对上述临床难题,项目组历经十年潜心钻研,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提出了“微生物-免疫失衡-黏膜病变”发病新理论,筛选出胱抑素SN(CST1)、夏科-莱登结晶、鼻腔特征菌群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四个标志物,构建了预测手术、激素和单抗治疗疗效的标志物体系。研发了闪测 Flash10快速分子诊断平台和CST1诊断试剂盒,助力伴随诊断和分层精准治疗;研制了国内首个全解激素鼻窦支架,创新激素给药途径,改善术后炎症;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确立RCRS最佳手术术式,创建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新模式;研发了国内首个靶向2型炎症新型高效安全可长期应用的生物制剂药物。有效解决术后远期复发问题,显著提高了难治性慢性鼻窦炎的控制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脑血管高危斑块及血栓磁共振精确定量检测关键技术与推广应用
脑动脉斑块破裂及静脉血栓形成是脑卒中的重要发病机制,及时发现高危斑块及血栓是卒中防治的关键。然而,传统管腔成像方法仅针对血管狭窄程度评估,不能直接可视化高危斑块及血栓。项目组历时15年,通过磁共振成像理论与技术创新,建立了脑动脉管壁磁共振成像评估新方法,实现了高分辨、快速、大范围全脑动脉管壁成像,解决了全脑动脉斑块可视化难题;构建了脑静脉血流-血栓一体化成像新方法,脑静脉窦血栓诊断敏感性从70%提高至97%,实现了脑静脉血栓精准分期及量化测定,成像方法被美国心脏学会等多个国际指南推荐;创立了脑血管病MRI精准量化评估新体系,牵头发起国际最大脑血管壁MRI纵向队列,解决了脑血管病早期预警及病因分层的难题。
项目组代表性成果在《Stroke》《Radiology》等领域权威期刊发表。发表SCI 304 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项,国家医疗器械证4项;培养国家杰青2人、优青2人。核心技术在国内21个省市150余家医院实现转化应用,提高了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国际竞争力,为推动我国脑卒中精准诊疗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撰稿:矫娜
排版:陈晨
审核:邵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