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五项研究入选“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2022年十大成果”
9月2日,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公共卫生高峰论坛公布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2022年十大成果”,我校共有五项成果入选。
首医系统入选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2022年十大成果名单
(按名单公布顺序)
CAD-1001治疗PTPRZ1-MET融合基因阳性胶质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江涛团队
江涛,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期从事脑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是我国神经功能保护手术理念的率先实践者与手术策略的主要创建者,神经外科领域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科技部重大专项,建立了中国/亚洲脑胶质瘤基因组学数据平台(CGGA/ AGGA),CGGA数据库获2021年“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以通讯作者在Cell等国际期刊发表研究论著3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成果入选2018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个人荣获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北京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入选2019年度北京学者、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
江涛团队基于“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CGGA)”,绘制出全球首个脑胶质瘤融合基因谱,发现并命名了全新的融合基因PTPRZ1-MET,揭示了该融合基因持续激活下游STAT3通路是促进脑胶质瘤耐药与复发的关键机制。针对这个融合基因,江涛团队与企业联合,自主研发MET抑制剂伯瑞替尼,并已完成全部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该新药患者总生存期延长1倍。伯瑞替尼已申请国家1.1类新药,上市后,将成为我国首个脑胶质瘤靶向药物,为胶质瘤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方案。这也是江涛团队首次在国内开启脑胶质瘤分子分型研究,推动脑胶质瘤诊疗模式由单纯手术向分子病理分型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的重要成果,相关成果发表在顶级学术刊物《Cell》。
北京市脑血管病大数据监测平台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团队
王拥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首席科学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卒中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脑血管病领域首席专家,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专项非传染性慢病领域首席专家,国家十四五常见多发病领域首席专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专家组成员。长期致力于脑血管病复发预防策略研究,相关成果以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在《New Engl J Med》《Lancet》《JAMA》《BMJ》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并作为第一完成人于2016年和2020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临床医学奖、世界卒中组织(WSO)最高成就奖—“主席奖”、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脑血管病是北京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流行病学监测是防控的关键,但传统流行病学调查存在工作量大、费用高、代表性及时效性差等问题。王拥军团队利用现有的医疗和行政数据,系统整合公共卫生监测、卫生行政数据、临床研究数据、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大数据,创建模糊匹配、精准识别的关键数据整合技术和一系列大数据分析方法,联合北京市卫健委信息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打造“北京市脑血管病大数据监测平台”。这是国内第一个重大慢病大数据监测平台,也是继芬兰、加拿大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基于大数据的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监测的平台。该平台连续十年为北京市提供脑血管病流行病学和医疗质量监测数据,支撑了北京脑血管病相关防控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为脑血管病防控提供“北京方案”。
北京地区脑卒中远程诊治网络试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吉训明团队
吉训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担任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卒中抢救中心主任、中国老年健康促进工程和国家百万卒中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获国家“创先争优奖”;在973、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支持下,在脑动脉和静脉卒中领域进行了系统创新性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发表于《NEJM》《Lancet Neurology》《Nature》等期刊,连续五年入选爱斯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担任《Brain Circulation》《Neuroprotection》《Conditioning Medicine》杂志主编。获发明专利授权80余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以及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和吴阶平医学创新奖。
脑卒中是致死、致残率极高的疾病,早期救治是关键。建立远程卒中救治网络,实现优质资源下沉,是提升基层卒中救治水平有力举措。2016年,吉训明团队承担了首发专项——北京地区脑卒中远程救治网络工程的建立与推广应用。七年来,依托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融合5G通信、医疗健康大数据、estroke溶栓取栓智能影像技术,开发“一键通”远程卒中救治平台,创建了智慧卒中救治新模式。
团队首创的5G移动卒中单元,实现了上车即入院、上车即溶栓,为患者平均节省40—50分钟救治时间,显著改善患者预后。现已建立面向全国的5G移动卒中防治网络和医学大数据平台,成功纳入建设单位30余家,覆盖16个省,服务人口近1.2亿。开展的基底动脉取栓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使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良好预后率提高90%,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刊杂志《NEJM》,改写了国家和国际诊治指南,为世界脑卒中防治做出了中国贡献。
智能化社区慢病管理信息系统
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吴浩、刘新颖团队
吴浩,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副主任委员。获“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咨询委员会专家,北京市社区卫生首席专家;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北京市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参与80余部国家全科医生及师资规范化培养方案及基层疾病诊疗指南的起草,多次参国家及北京市社区服务文件的制定。近五年,作为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参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2项。作为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
刘新颖,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学系方庄社区教研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讲师,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全科医学主任医师。从事全科医学诊疗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工作20余年,积极推进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创新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具备丰富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及实践经验。
吴浩、刘新颖团队2014年至2020年共同承担了3项首发专项项目。通过研究,构建出智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总体解决方案,将智慧信息技术应用到居民健康服务。建立了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和社会资源协同为居民服务的路径,并推广在全市各区建立了示范应用中心。研究构建的“智慧家庭医生优化协同服务模式”,被原北京市卫计委在全市推广,在全国双创周活动中,《智慧家庭医生签约健康管理方案》获得北京“创新创业·惠民生”需求解决方案一等奖。2019年,推广“智慧家医”工作被列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并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果展。项目研究获得3项软件著作权。在此基础上,团队获批国家卫健委和国家标准委标准化研究项目,撰写的《互联网+社区卫生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化建设指南》,构建出“互联网+健康服务”标准体系。项目研究推动中心慢病控制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改革路径和示范样板。
慢性乙型肝炎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策略与临床应用综合研究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新月团队
陈新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首席肝病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医学会肝病学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全国委员,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专家,中央、北京市肝病保健专家。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重点攻关项目;首都临床诊疗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重点项目等。获得北京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陈新月于2012年、2016年、2020年连续三次牵头首发重点专项,10年来对慢性乙型肝炎个体化的抗病毒治疗策略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在追求乙肝临床治愈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前期,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出了“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延长疗程”优化方案,HBsAg清除率达到28%。由此提出慢性乙型肝炎是能够被“治愈的”,这一观点领先于当时的国内外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继而,创造性地对非活动HBsAg携带人群开展以干扰素为基础的临床治愈研究,清除率达到44.7%,结果在国际专业顶级期刊《Hepatology》上发表,为非活动性携带者提供了有效性及安全性治疗数据,引领了全球类似研究。之后,采用“定目标、不定疗程、以HBsAg清除为导向,以核苷酸类似物为基础,间断(多次)使用干扰素的个体化治疗策略”对优势人群进行研究,清除率提高到66.2%。基于大样本HBsAg清除队列,长期随访发现患者复发率低,未见肝硬化、肝癌发生。另外,首次将HBsAg清除作为参数,建立新的药物经济学评估Markov模型,发现临床治愈方案的成本效果优势显著。
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推进医学科技创新,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四个面向”重要指示,提升首都重大疾病诊疗水平,建设首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在12年首发基金探索的基础上,2012年,北京市设立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简称“首发专项”,由市财政设立专项科技经费,由市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展医学应用研究、医学应用基础研究、医学成果转化研究及医学人才培养。为发挥首发专项优秀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组织从1990个支持项目中精心筛选出196个亮点成果,优中选优,确定了“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2022年十大成果”。
学校将以此次荣誉获得为契机,进一步激励广大首医一线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为推进健康北京健康中国建设,作出首医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姜俊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