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山:当“90后”开始走上讲台……
【编者按】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在首医,有这样一群人。作为师者,他们,循循善诱,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后学,他们,站在先贤的肩膀上,承前启后,引领未来;作为栋梁,他们,是一束光,是一粒种子,是责任与担当,是未来与希望。他们,是首医的青年教师。
医者仁心,师者匠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在第四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推出《我在首医当老师》系列报道,展现首医青年教师的育人理念及成长经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激发广大教师对医学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
明眸皓齿,笑靥如花。张山迎面走来时,自信与活力令人眼前一亮。你可能会以为她是一名博士生,而不太会把她和副教授联想起来。但实际上,这已经是她成为教师的第三个年头了。自从2021年博士毕业后,作为护理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留校任教以来,张山一直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位90后的青年教师,正用她的实力和热情,书写着自己的教育篇章。
从“不自信”到“我可以”
自信满满,现在的张山像个小太阳。但对她来说,自信心的建立,其实是从一次点名开始的。回想起初入大学的时光,张山曾因为自己的名字感到不自信,“那个时候我特别想改名字,因为我觉得我的名字特别像男孩。”直到一次课堂上,原护理学院院长吴瑛教授的点名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吴院长的一句“这个名字很好听、很特别”,像一缕阳光照进了张山心里。每每回忆起这件事,张山的眼神中都闪着光,“就是从那一次开始,我再也没有想要改过自己的名字。”她的内心因此受到了触动,从那以后,她开始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这件事也对张山成为老师后的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工作态度上,她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无论是准备课程、与学生互动,还是参与科研活动,她都显得从容不迫、充满自信。这种自信不仅让她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让她在老师们和学生中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认可。
更重要的是,张山还树立起了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理念。她深知,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老师的认可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她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的培养。她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用鼓励式的教育帮助他们逐渐建立起自信。同时,她也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张山的硕士研究生刘璐说道:“从导师身上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凡事去做就好了,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
在成长中创造机会的青年教师
作为一名新老师,张山深知自己在教学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工作中,她积极创造机会参与教学工作。引进以来3年内,张山投身于护理教学的创新模式,应用知识图谱助力护理教学,主持4项教育教学课题;发表教育教学相关论文8篇;参与4门本科生课程授课、3门研究生课程授课,授课总学时171学时;并积极参与2022年首都医科大学优质本科教案的撰写,荣获校级一等奖;在校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基础组一等奖。
从任教第二年起,张山便开始从简单的PBL课程着手,逐步深入教学工作。在所有的课程中,理论课对她来说压力尤为突出,因为这涉及大量的基础知识,需要她进行精心地设计和准备。她并没有选择简单地将课本内容直接复制到大屏幕上,而是深思熟虑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确保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根据每一页幻灯片的内容精心编写了详细的讲稿,以保证讲解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针对理论课相对枯燥的特点,张山在课堂上巧妙地设计了许多互动环节,重新聚焦学生们的注意力。她敏锐地观察到,课堂进行到第20分钟时,学生们往往会感到疲倦,于是她会在此时播放一些有趣的短视频,或组织互动交流,从而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起初,她曾因学生们在课堂上打瞌睡而感到沮丧,“我刚开始上理论课的时候,讲课比较一板一眼,有的学生就会犯困,”她意识到自己刚开始上理论课时讲课方式过于呆板,导致部分学生感到乏味,“但我不希望自己的课是无聊的。”就这样一点一滴改进,渐渐地,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既轻松愉快又寓教于乐,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在学院里,张山因其开朗的性格而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他们很容易就和她打成一片,甚至有的同学还亲切地称呼她为“山姐”或“学姐”。尽管她和学生们年龄相差不大,但她总是习惯性地称呼他们为“小朋友”。在实践课上,这些“小朋友”们总是热情地邀请张山一起参与,为她分配各种角色。而张山也总是乐在其中,她不仅不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反而会在场景中认真地扮演好每一个“患者”的角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起对专业的热爱和执着。
严师如灯,薪火相传
硕博连读,师从吴瑛教授,在张山的成长道路上,导师对她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吴教授在教学上严谨严格,科研上思维前沿,为张山树立了榜样,让她受益匪浅。
在新教师正式上课前,张山进行了试讲。吴教授帮助张山一页一页地修改演示文稿,严格把关每一个细节。这种严谨的态度让张山在教学工作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在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准备过程中,吴老师更是与学系的老师们一起,反复打磨张山的讲稿和表现,“我要练习到自己心中的110分,才能够去在老师面前展示,但可能在老师眼中刚刚到达60分,她们再帮助我提升到新的高度。”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修正与考验,都成为张山成长的垫脚石,帮助她不断追寻着教学的新高度。
在科研工作方面,吴教授对张山的影响同样深远。近三年来,张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31篇学术论文,并主持了4项在研项目,其中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在今年6月的引进人才中期考核中,她也被评定为优秀。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导师的指引和帮助。每当提及吴教授,张山的眼中都充满了崇拜和敬仰之情。“我希望我到吴老师这个年纪的时候,也会像她一样有自己的成就。”
以人文关怀温暖每一个角落
在护理学院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张山深感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对她而言,护理不仅仅是一门专业,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这种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中,也贯穿在她的工作和研究中。
自研究生阶段起,张山便专注于ICU谵妄相关研究,致力于减轻和预测ICU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降低其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负面影响。她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患者带来了福音,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身为一名教师,张山更是将人文关怀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她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需要被理解、被关怀。因此,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成长。当学生在朋友圈发表负面动态时,她会第一时间察觉并主动关心,虽然有时会因此闹出小插曲,但她的关怀却让学生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张山也把自己的“开山弟子”刘璐称作“我的小朋友”。作为张山的第一名硕士研究生,刘璐欣赏张山严谨的治学态度,更被她张弛有度的性格所吸引。相近的年纪,让师生二人更加贴近。“张老师的成长路线对我很有参考意义,我在她那里学到的不仅是科研知识,还有年轻一代视角的为人处世等。我面对她时,更敢于表达我的想法。”
回到起点,再次启航
对于张山来说,留校任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归属。自从踏入首都医科大学的那一刻起,她的命运便与这里紧密相连。从本科的懵懂探索,到博士的深入钻研,再到如今以教师的身份回归校园,她从这里启航,也从这里再次出发。
首医,对她来说,早已不仅仅是一所学校那么简单。这里是她挥洒青春的地方,是她追逐梦想的平台,更是她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这里,她与志同道合的同事们共同探讨学术难题,分享教学心得;在这里,她为学生的成长倾注心血,也为自己的未来播撒希望。
回忆起学生时代,张山曾坚持每晚在操场上跑步锻炼。那时的她,青春洋溢、充满活力,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不过有了宝宝以后,我就很少运动了,”张山笑着说,“有时候还会在家里跳跳操,以后也要抽时间动起来!”
每当夕阳西下时分,看着操场上那些奔跑的身影和夕阳下被拉长的影子时,张山总是会被触动,她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个迎着风、跑向未来的少女。而此刻的她深知: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无论身份如何变换,现在的她依旧站在这里,朝着当年奔跑的方向,继续前行。
采写:王婉婷
照片提供:张山
排版:陈晨
审核:魏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