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丨吴浩委员:念民之所忧 行民之所盼 打通基层医疗“最后一公里”
健康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医疗卫生领域一直是“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热点
首医代表委员们
携民意而来 为百姓发声
为筑牢人民群众健康防线
建真言 谋实事 献良策
一起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我校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教授带来的提案建议
将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纳入村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职责
“我们在面对复合型自然灾害时,农村地区应急救护资源匮乏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关注到中西部农村地区群众性院前应急救护建设存在的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吴浩向大会提出一份“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地区应急救护工作的建议”的提案。
吴浩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乡村建设”。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条件,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西部地区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引导和帮助当地群众及时预防、积极应对突发疾病和自然灾害,有效避免因病返贫、因灾返贫,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问题:农村人群应急救护素养基础弱 应急救护培训和宣传倡导不足
吴浩发现,当前,应急救护“最初一公里”,中西部农村地区群众性院前应急救护建设主要存在农村人群应急救护素养基础弱、应急救护设施设备配置不足、应急救护培训和宣传倡导不足、难以在短时间形成有效的自救互救力量等问题。
吴浩表示,农村地区居民由于经济条件和文化素养的差异,健康意识、应急救护意识相对薄弱。农村居民应对自然灾害的逃生避险知识和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等救护知识十分有限,施救能力严重不足。
“尽管国家已制定配置标准,但是配置达标的村镇卫生机构数量不多,并且配置水平参差不齐,中西部农村地区乡村急救站、便携式除颤仪(AED)等设施设备配置极少,甚至接近空白。”吴浩提出,物资配置的针对性较差,未能根据各地的高发疾病、易发灾害进行“个性化”适配。
同时,吴浩注意到,农村居民仍然存在应急救护培训和宣传倡导不足的问题。以中国红十字会2022年救护员持证培训为例,全国农村救护员持证数为98478人,中西部地区18个省(区、市)农村救护员持证培训仅占全国农村培训数的22.72%;中西部地区农村救护员持证培训仅占全年培训数的2.40%,显著低于其他地区同类数据。此外,缺乏有针对性的内容设计,中西部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多样,人群疾病谱各异,目前尚未形成针对不同地区、人群、疾病、伤害、灾害类型的教材和课程体系。还有,与人群特点相适应的健康教育体系尚未构建。与城市健康教育相比,农村人口较为分散,受众群体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较低,特别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对应急救护知识接受慢、消化难。
吴浩表示,农村地区难以在短时间形成有效的自救互救力量。不同于一般的社区服务,应急救护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农村地区如不开展应急救护知识集中学习和实操训练,无法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形成响应。
建议1:完善乡村“救在身边”救治体系
为此,吴浩建议,做好农村地区应急救护建设顶层设计,成立群众性应急救护专项工作领导协调小组,形成党委政府齐抓共管、各部门协调联动村委会扎实推进的工作局面。将应急救护建设纳入乡村年度民生实事,完善设施设备配置,强化培训及宣传倡导,提升基层应急救护管理水平。同时将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纳入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职责,切实筑牢基层公共卫生治理网底保障。
建议2:促进重点人群应急救护能力持续提升
吴浩提出,要明确知识普及、培训和施救是乡村医生的重要责任和长期任务,同时加大对乡村医生急救能力培训;鼓励乡村教师创新第二课堂工作载体,开展生命教育和应急救护宣传倡导。将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作为社工、网格员、乡村振兴驻村干部、乡村扶贫企业员工、民宿服务人员岗前培训内容,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建议3:加强应急救护阵地建设和技术保障
吴浩表示,要加强重点区域场所的应急救护物资和设施配备与管理。结合高发疾病、常见伤害和易发灾害特征制定相应标准并完善村卫生室应急救护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实现应急救护资源便捷可及。在人群聚集场所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护实操模型,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学习。发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无人机等技术优势,探索乡村应急救护“智治”模式。
建议4:建设应急救护进农村培训标准体系
吴浩提出,要加大群团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试点乡村的结对帮扶力度,围绕乡村人群急重症疾病谱、各类伤害、灾害发生特点,结合工作实际,制定适合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特征的培训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大纲。
建议5:营造乡村“人人学急救 急救为人人”良好氛围
吴浩建议,要拓展社会应急救护志愿力量。通过项目支持、专业培训、资金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孵化、培育、服务各级各类应急救护志愿组织,探索多元参与的有效路径。另外要宣传应急救护免责相关法律知识,打消施救顾虑,倡导“学以致用,会救敢救”。
加强创新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
吴浩接受中新社专访
吴浩在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表示,慢病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建议把已经进入到国家医保目录的一些慢性病用药,尽快纳入到国家基本用药目录,一方面可以减轻老百姓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这些药物的可及性。
问题:如何提升基层医疗的慢病防治水平
慢病是我国最大的疾病负担,基层医疗是我国慢病防治的关键领域。一段时期来,我国慢病发病人数攀升且呈年轻化趋势,不仅影响劳动力人口健康,成为死亡和残疾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造成医疗费用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慢病防治对于保护我国人群健康、减轻经济负担、促进社会发展及家庭和谐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吴浩指出,基层医疗是我国慢病防治的关键领域。近年来,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已采取许多措施来积极应对基层慢病高发势头。比如,制定各类基层慢病防治的指南、在国家卫健委指导支持下开展实施系列提升基层慢病防控管理水平能力的工作等,但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仍然面临着严峻考验。
建议1:加快调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让患者吃得上、医生用得好
“建议尽快启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将已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用药及时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使得医疗机构供得足,医生用得好,老百姓吃得上。”吴浩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谈到。
吴浩关注到,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每年更新和收载的“三高”用药品种数多,用药结构持续优化,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相对滞后。
“两个目录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吴浩介绍,两者在安全有效、成本效益比方面无明显差别,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在“防治必需、保障供应、优先使用”方面属性更强。
“使用国家基本药物是基层卫生机构的重要考核指标。这使得基层医疗机构用药配备以国家基本药物为主导,对目录外的‘三高’用药配备有限。”吴浩说,这次两会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关于提高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三高”患者用药可及性。
吴浩分析,国家医保目录中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比例更高,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三高”用药调整滞后,会变相增加患者的用药负担,不利于“三高”患者及时、尽早使用药品。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的慢性疾病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到居民总死亡的比例已经超过80%。“作为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三个疾病危险因素,推进‘三高’共管至关重要。”吴浩说。
此外,吴浩还建议,基于心脑血管患者长期管理和稳定用药的需求,加强“三高”用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配备,确保及时、充足地供应。
建议2: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创新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
随着我国医药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国产创新药治疗慢病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国产创新药进入临床,在慢病治疗中展现出优势,为创新药下沉应用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药品数量、品类在不断优化和扩容,在临床药物有更多创新药的选择下,基层医疗机构可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也为患者获得和上级医院连贯的处方提供了更多便利。
吴浩认为,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将更多国产创新药纳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对加强创新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他建议,在基药遴选过程中,对于独家药品,要优先考虑纳入创新价值高、临床必需、安全性优的创新药品。比如《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一级推荐的已进入医保目录的国产创新药物。
建议3: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
“我们要培养大批的全科医生活跃在基层医疗中。这一批全科医生需要有知识、有技能。”吴浩着重提出,近年来,中国医师协会和他们做了很多培训工作,让全科医生把专业的知识,用科普的语言转化出来,提供健康管理,帮助老百姓实现健康生活方式。
吴浩说:“基层配备药品目录应与时俱进,不断补充完善,把更安全更有效、老百姓能够承受的国产创新药及时纳入基药目录,同时加强对基层医生的培训,让他们合理、规范地使用创新药物,这样才能真正让创新药惠及百姓,造福民生。”
来源:红星新闻、中国新闻网、人民网、经济参考报
统稿:王晨
审核:吴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