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学院周显青教授团队《Environ Int》阐述端粒损伤机制在溴系阻燃剂致雄性生殖毒性中的作用
近期,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周显青教授团队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上发表题为“BDE-209 and DBDPE induce male reproductive toxicity through telomere-related cell senescence and apoptosis in SD ra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阐述了两大主流溴系阻燃剂的有效成分十溴二苯醚(Decabromodiphenyl ether, BDE-209)和十溴二苯乙烷(Decabromodiphenyl ethane, DBDPE)对雄性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发现上述成分能引起端粒损伤,诱导生精细胞衰老和凋亡,进而影响正常的精子发生,这为揭示环境有机污染物雄性生殖毒性以及男性不育相关疾病的机制提供了基础。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向阳为第一作者,周显青教授为通讯作者。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研究显示,全球男性不育率已普遍超过10%,而我国男性精液质量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环境有机化学污染物是男性生殖健康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BDE-209是较为常用的添加型溴系阻燃剂,由于其在环境中具有难降解性、蓄积性以及生物放大作用,已被列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但由于寻找替代品的问题,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仍在生产和使用;而DBDPE作为十溴二苯醚的替代品,在溴系阻燃剂的生产和使用中也逐渐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但其生殖毒性及其相关机制尚不明确。
精子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多方面的严格调控,其中生精细胞的正常更新和增殖对精子发生至关重要。端粒被认为是在环境胁迫下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维持的传感器,端粒的异常磨损会导致染色体不稳定,并激活DNA损伤反应路径。周显青教授团队研究发现,BDE-209和DBDPE可抑制睾丸生精细胞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导致端粒功能障碍,从而诱导生精细胞衰老和凋亡,抑制其增殖。这可能是BDE-209和DBDPE等溴系阻燃剂致雄性生殖毒性的重要机制之一。该研究为溴系阻燃剂暴露致雄性生殖毒性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此外,虽有报道称DBDPE对人类和动物的毒性较低,但本研究发现BDE-209和DBDPE对雄性大鼠的生殖毒性是相似的,这可能与生殖系统对环境污染物较为敏感有关。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0441,31971415)资助。
周显青,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环境毒理学/生殖毒理学。兼任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监事会监事、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环境与生育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动物学会生理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近20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和《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