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灵院士讲述《医学研究的感悟》——首都医科大学2020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课”第二讲开讲
星星带你去翱翔,
月亮在黑暗中把你前程照亮,
还有太阳给你光芒,
那么美好的蓝色海洋。
偶有乌云带来狂风暴雨,
给你痛苦和悲伤,
但你要坚强,
等待珍爱这美好的蓝色海洋。
——王松灵 1986年
9月15日,“开学第一课”第二讲如期举行。副校长王松灵院士在学术报告厅,与线上线下的学子们共同分享了《医学研究的感悟》。讲座由校党委副书记冯喜春主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校本部学术报告厅隔行隔列就坐的200多名新生,和线上直播间的其他学生及临床、教学医院学生,同上“开学第一课”。
开讲前,学术报告厅的大屏幕里播放了北京卫视《为你喝彩》栏目特别访谈回放——《王松灵院士关于牙髓干细胞攻克口腔疾病的科研之旅》,让师生们深深感受到了王松灵院士及其团体秉持纯粹科研心,甘于坐冷板凳,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坚守。王松灵院士说:“口腔是人健康的入口”,致力于口腔疾病的研究是他人生的目标。
王松灵院士作报告
校党委副书记冯喜春主持讲座
讲座中,王松灵院士与学子们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及科研经历。求学之路上遇到的严师,涵育了他严谨、勤奋、吃苦的品格。牙周干细胞治疗方法是王松灵院士团队历经20年的科研成果,科研实验每前进一步,都举步维艰。他说:“找不到方向就苦思冥想,不要放弃,有点思路就往前走,坚持不懈地做出来”。就这样,王松灵院士和他的团队经过无数次试验,最终迎来了“牙髓干细胞药物”的临床试验阶段。
随后,王松灵院士分享了自己及团队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四个故事:讲中国故事——小型猪的故事;别人没有讲过的故事——乳恒牙替换的故事;讲别人讲错的故事——硝酸盐的故事;讲我们自己的故事——二细胞敲除鼠的故事和Blood的故事。故事娓娓道来,师生们深切感受到了王院士服务人民、敢为人先、追求真理、潜心研究和甘为人梯的科研精神。
讲座最后,王松灵院士用自己在1986年创作的一首诗《蓝色海洋》,与学子共勉:“星星带你去翱翔,月亮在黑暗中把你前程照亮,还有太阳给你光芒,那么美好的蓝色海洋。偶有乌云带来狂风暴雨,给你痛苦和悲伤,但你要坚强,等待珍爱这美好的蓝色海洋。”
学生与王松灵院士互动交流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让同学们对学业、科研之路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面对大家的踊跃提问,王松灵院士进行了耐心解答和指导。
党委副书记冯喜春在总结时谈到,王松灵院士从求学到工作,几十年来执着于一个目标——做个好老师,做个好医生。在专业领域的严谨和探索,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和创新,对学生的耐心和关爱,凸显了一名合格医者和教师的品质。冯书记希望王松灵院士的精神能鼓舞大家,希望同学们在医学的“蓝色海洋”里扬帆起航。
王松灵,中国科学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1962年11月生于湖南省湘乡市,198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1989年获该校医学科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首都医科大学口腔转化医学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口腔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唾液腺疾病诊治及基础研究、牙发育和再生研究,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带头人,尤其擅长唾液腺疑难疾病的诊治。为《Oral Diseases》及《JOR》副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6本期刊副主编。发表论文208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在《PNAS》《EMBO J》《Blood》《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英文论文117篇,英文综述11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3年及201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18年);获国际牙科学会颁发的威廉盖茨(William J. Gies)奖、何梁何利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奖-成就奖;入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当选英国皇家外科学院(爱丁堡)Fellowship ad hominem。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据统计,“开学第一课”第二讲线下观众200余人,线上直播累计访问量2.98万人次,观众遍及北京、江苏、广东、浙江、河北、河南、湖北、天津和陕西等十余省、市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