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杏林人文讲堂”开讲!曹文轩:精微之处,深藏大义
5月18日,首都医科大学“杏林人文讲堂”首场讲座开讲。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著名作家曹文轩以“‘文学感觉’分析”为题做精彩报告。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张莉鑫主持并致辞。
开讲仪式上,张莉鑫代表学校对曹文轩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指出,"杏林"二字,承载着医者仁心的温度。举办“杏林人文讲堂”,正是要在这方医学天地之中,播撒人文的种子——让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光华全方位滋润医学生的心灵,铸就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文温度的医者风范,使人民健康守护者既有精研医术的睿智,也有洞悉人间百态的仁心。
张莉鑫致辞
曹文轩的作品以独特的叙述视角、细腻优美的笔触而著称,他将悲悯情怀与人性光辉融入纯净质朴的文字之中,代表作《草房子》《青铜葵花》等被译为数十种语言,影响深远。2016年,成为首位荣获“国际安徒生奖”的中国作家。
曹文轩做报告
讲座中,曹文轩从其丰厚的创作经历和经验出发,以个人作品与世界名作为例,用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方式,深刻阐释了“文学感觉”在创作中的核心价值,详细剖析了“敏锐的感觉”“丰富的感觉”“特殊的感觉”“精微的感觉”以及“时空改变”等要素在作品中的具体呈现与艺术创造。他指出,“精微之处,深藏大义”,创作者应该珍视生活赋予的种种际遇,尤其是苦难经历所孕育的独特感知,往往能激发非凡独特的创作灵感;文学创作者需要培养接收生活细微信号的敏感度,“去别人不去的角度,看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曹文轩还为学子们清晰指明了提升写作与认知能力的有效路径,通过广泛阅读,尤其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深度研读与反复品咂,不断积累文学素养,涵养独特的审美判断力,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深化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最后曹文轩强调,文学是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深刻独到的反思,文学与医学交相辉映,二者不仅追求技艺的精湛,更需具备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体察与敏锐感知。文学对医者具有独特的滋养价值,在与文学亲近的过程中,医者可以拓展生命认知、平衡技术理性、淬炼共情能力,树立“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远大志向,体察患者的痛苦与恐惧,培养医者仁心的职业敏感度。
师生认真听讲并提问交流
现场签名
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围绕讲座内容就“离别与苦难的抒写”“文学精神的价值”等方面的问题踊跃提问,曹文轩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现场氛围活跃而热烈。曹文轩还为报名参与此次讲座的前100名幸运学子,送上亲笔签名。
讲座现场
曹文轩对文学创作的赤诚追求、对创作理论的精深洞见、在艺术领域的广博修养,以及对学子们的殷切期盼,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学生们纷纷表示,能够近距离地聆听大家的真知灼见,亲身感受其思想的魅力,乐在其中,受益匪浅。
文学创作最根本的,是要有“感觉”——那是一种对人性、细节与情绪的高度敏感,是作家心灵与现实碰撞后产生的回响。文学中的“感觉”不仅源于天赋,更来自生活的积淀。若一生过于平坦顺遂,或许就难以拥有触及人心的创作冲动。特殊的经历带来独特的情感,也赋予文学穿透人心的力量。作为医学生,文学的感觉和力量将支撑我们在未来的从医之路上砥砺前行。
——公共卫生学院 徐凯
初中时候就很喜欢您的书,草房子、青铜葵花、根鸟、细米、黑瓦红瓦……虽然很多内容因为时间太久记不太清了,但是美好的文字和纯真的故事、沉浸于书中小主人公的生活里、一起游离迷失的感受仍深深影响着我,也很庆幸自己在长大之后仍旧保持着对纸质书和儿童文学的渴求和热爱。可以有机会见到您,觉得成长是件很美好很神奇的事情。
——附属复兴医院 段文凯
曹文轩与部分参会师生合影
丰富的人文积淀,是造就“大医”的关键养分。今年是我校建校65周年,“杏林人文讲堂”将为校园文化发展书写新的华彩篇章。“杏林人文讲堂”由医学人文学院、学生处、研究生院、校团委联合承办,将按计划定期开讲,邀请国内外人文领域泰斗大家、杰出学者,聚焦医学人文精神,围绕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与职业精神塑造的核心议题深入分享与交流。全力为医学生搭建一座通达人文胜境的桥梁,努力构筑人文素养提升的坚实高地,助力医学生涵养人文精神、拓展文化格局、积淀人文底蕴,成长为既身怀济世仁术、更心怀悲悯仁心的卓越之才。本次讲座也是2025首都医学人文大会的系列活动之一。
撰稿:谢晖
摄影:刘思宇、那达林
编辑:李晓曦
排版:陈晨
审核:卢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