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接触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分会场
来源:本报见习记者 张佳
发布日期:2006.10.08
浏览次数:
团结报网2006-9-7
9月6日,首都医科大学偌大的学术报告厅里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大家都想一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风采。今天来这里演讲的是2004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西查诺瓦教授。他是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杰出教授,研究领域是蛋白质生物化学。他这次给首医大师生们演讲的题目是“泛素蛋白溶解系统:从人类疾病的基本机理到药靶”。“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有5%的蛋白被代谢掉,那么从8月6号到9月6号,我变化了吗?今天的我还是我么?”阿龙·西查诺瓦教授提出的问题一下就把大家引入到人体蛋白质的奇妙世界。
“人体正常体温是37度,到38度、39度人就要生病了,要是到了42度,这个人恐怕就会死亡。而这5度的范围,就是医学能力可以掌控的范围。”西查诺瓦教授深入浅出的演讲将晦涩的生物化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起来,并不时引来大家的阵阵笑声。
“蛋白质为什么要分解?”、“分解机制是什么?”、“要是分解出现故障是否会得病?”、“分解错误是否可以有药物来更正它?”是西查诺瓦教授这次演讲涉及的四个问题。讲台上的他声情并茂,不时作出手势与大家交流。台下的听众则全神贯注,目光聚焦在讲台上方巨大的幻灯屏幕上,上面显示有西查诺瓦教授所列出的演讲要点和图例。
“虽然我没有从事临床工作,而从事的是研究工作,但我觉得我的人生已经完满地画了个圈,因为我帮助了病人。谢谢大家!”西查诺瓦教授的结束语赢得了在场全体师生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能亲身聆听大师的演讲,我非常激动。今天我们班同学全过来了,因为机会实在难得。”来自首医大儿科系研究生徐同学道出了内心的感受。
“我觉得今天的活动打破了诺贝尔奖的神化。奖毕竟是人评出来的,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国家该重视的应是中小学的义务教育,这才是关键。 ”担任西查诺瓦教授此次演讲活动翻译的首医大生化学系张玉祥老师激动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本次“2006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为主题,旨在加深我国与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北京市生物医药等产业界与世界顶级科学家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对话,论坛于9月5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