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刘丽红:身教重于言教
“要为孩子们负责!”是刘丽红老师时常挂在嘴上的话。每个学生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每个学生都寄托了全家人的期望,作为老师更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来不得半点马虎。
每年八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迎新的日子,大三的同学们会搬到医院学生宿舍,开始口腔专业课程的学习。刘丽红和其他辅导员老师们都会提前了解同学们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2011年起,刘丽红走上辅导员岗位,至今已带过十几个班级600余名学生,无论什么时候提起,她都会对每位学生如数家珍,毕业生中有的已为人父母,有的成长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继续出国深造。学生们取得成绩,刘老师都会由衷地替他们高兴。在她心里,这些“孩子”是她永远的牵挂。
别怕,老师和你们在一起
2022年3月的一天,医院忽然接到通知,学生宿舍所在地远东宾馆有工作人员被判定为“密接”,所有学生按要求就地隔离。刘老师和另外两位辅导员老师第一时间在各自班级群发布通知,了解情况的同时安抚同学们的情绪。远东宾馆登记住宿的学生有近300人,其中有临时回家的,有临时外出的,有在医院值班的……
“疫情无小事”,本着对每个学生负责的原则,3位辅导员老师连夜摸排,第二天早上,每个学生的确切位置就已全部掌握。根据属地疾控部门的要求,所有学生在宿舍区就地隔离。刘丽红老师主动请缨,进驻学生宿舍:“我是党员,我的学生最多,我当辅导员时间最长,我去最合适!”
来不及回家收拾行装,刘老师只带了简单的洗漱用品和日常用药,就和另一位辅导员老师进了学生宿舍隔离区。由于当时情况还不明朗,进入隔离区,第一件事是清点人员、发放防护物资。敲开每个房间门,看到孩子们或紧张不安或神情凝重,刘老师都会耐心安抚,告诉大家:“不怕,老师和你们在一起!”
有了辅导员老师这颗定心丸,同学们情绪稳定了,学生党员和班干部也都积极行动起来,成立志愿小组,有的帮忙搬运物资、有的帮忙组织核酸采样,在老师的带领下,隔离区很快变得井然有序。
刘老师原本时常失眠,还有严重的颈椎病和腰肌劳损,与同学们一起隔离的日子,她默默增加了用药量,可每每躺在床上还是会“过电影”:消杀是否还存在死角、物资是否齐备、哪个学生还有实验没完成……有同学知道她身体不好,劝她多休息,她仍然坚持将一日三餐亲手发到每个房间,不厌其烦地叮嘱同学们“洗手、戴口罩”,还会在每天查房时间和同学们多聊几句,了解大家的需求,几句暖心的话语,让同学们感到很踏实。刘老师说,手机微信再方便也不如面对面交流有温度。在隔离区,她是所有人的大家长,协调物资、监督消杀、上报数据、处理特殊情况……终于,“7天3检”全部阴性,学生宿舍所在地解封,同学们欢呼雀跃,刘丽红和所有老师才终于睡上了安稳觉。
必须把孩子们安全地带回来
2022年5月,丰台出现疫情,医院按照上级安排,在学生中组建有临床经验的志愿者队伍支援丰台区核酸采样工作。刘丽红老师再次请战:“我是党员,我有临床经验,我去最合适!”
于是,52岁的刘老师再次出发,带队奔赴核酸采样一线。报名参战的同学们虽然经过培训和考核,但第一次走进社区实战,或多或少还是会有些紧张。看到刘老师身先士卒,同学们也都燃起了斗志,汗水湿透、双手泡得发白,成为了大家难忘的青春记忆!
刘老师凭借多年手术室工作经验,时刻紧绷“消毒隔离”这根弦,紧盯每一次防护服的穿脱,严格划分清洁区、污染区,确保同学们标准采样、标准防护,无交叉感染。历时半个月,支援丰台核酸采样工作圆满完成,同学们出色的表现得到了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赞誉:“贵院科学有序参与支援工作,彰显了‘大院’格局与境界!同时,也为你们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及不畏艰险、不惧艰苦、冲锋在前、堪当大任的精神所折服!”
社区支援在同学们的成长中是一次难得的历练,对于刘老师而言却是又一次挑战,直到所有同学都重返工作岗位,压在刘老师心头的巨石才算卸下:“这些孩子是我带出去的,也必须安全地带回来。”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刘丽红老师和附属北京口腔医院的辅导员老师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日常工作,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彰显共产党员的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身教重于言教,不忘从教初心,不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编辑:张芃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