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医院李艳老师:在淬炼中不断成长
多年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艳始终默默无闻地奋战在一线,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日常工作中,她不仅以身作则,冲锋在前,还注重做好传帮带,加强对青年医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她的带领下,科室涌现出一批能吃苦、敢打硬仗、素质过硬的青年医护工作者。由于抗疫期间的出色表现,2020年,李艳被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评为“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李艳
2020年1月17日的凌晨,宣武医院呼吸科ICU中灯火通明,一名28岁的重症肺炎患者正在面临着一场生死博弈。患者重度免疫缺陷,瘦得“皮包骨”,发热仅仅3天就进展到重症肺炎。此时,新闻里已经开始播放武汉疫情,一种不明原因的肺炎来势凶猛,很多患者出现发热,咳嗽,短时间内进展到“白肺”,还没来得及查明原因和开展救治就去世了。大家不禁“对号入座”,刚刚收入监护室的这名患者是不是这种疾病,不得而知。监护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要知道,如果烈性传染病病毒进入病房,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都将成为密切接触者,成为被感染的高危人群。负责监护室工作的杨强主任从家赶来了,医务处和院感办的老师们也匆匆赶来。参加过抗击“非典”的老同志们强烈地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大家穿起防护服,把病人转进了单间隔离病房。消毒工作也刻不容缓,呼吸机管路浸泡、物表擦拭、环境消毒、接触者隔离……
李艳在临床带教
这一天监护室里值班的是住培医生小孟大夫,一名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医生,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阵仗,害怕是难免的。但是作为一名接受过ICU正规培训的医生,从进入监护室的第一天就学习过如何面对值班时的突发情况,心理素质过硬是先决条件。ICU是战场,主任是“指导员”,主管医生是“班长”,住培医生和实习医生是“新兵”。和疾病的“遭遇战”在所难免,时常伴随“持久战”。这次的“遭遇战”更加特殊且紧急,既要保证病人的安全,又要充分做好防护,年轻的“新兵”要接受前所未有的锤炼了。
“指导员”布置了战术,重症患者进入ICU单间隔离,单间病房门口悬挂隔离衣,每一个进入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必须按照传染病病房的流程穿隔离衣,带口罩帽子。今晚的第一步就是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班长”首当其冲,全套防护后进入隔离病房,透过宽大的玻璃墙,门外的主任和小孟大夫紧张地注视着每一个动作。隔离衣过于厚重、面屏上全是雾气,给操作带来了一定困难,不过还好,顺利插管,连接呼吸机,患者紫绀的嘴唇立刻有了血色,血氧饱和度从60%升高到90%。
李艳在隔离病房中为患者诊治
第二道命令下达了,立刻进行气管镜检查,从气道中吸出痰液,快速送检,明确是否存在致命病毒。这一步非常关键,决定着下一步的治疗和所有人的防护级别。气管镜检查无法单人操作,这个关键时刻,小孟大夫站出来了,她坚定地说:“我来配合操作。”事后,我问她怎么想的,她说:“战场上只要有老兵带着往前走,新兵就不怕,总要开第一枪!”在小孟大夫的配合下,气管镜也顺利做完了,快速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患者是个高致病性细菌性肺炎。听到这个结果,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黎明的微光已经照亮,小孟大夫没有休息,查阅了文献,画了一个思维导图把对病人的临床思路详细地阐释了一番,让我再一次对她刮目相看。
“战场上只要有老兵带着往前走,新兵就不怕,总要开第一枪!”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耳边。医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师承,更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和精神的传承。
一周后,我跟随北京市援鄂医疗队前往武汉救助新冠肺炎病人,小孟大夫也在杨主任的带领下将28岁的肺炎病人治愈出院。他们给我发来了和病人的合影,杨主任的头发已经花白,小孟大夫意气风发。一代代医务工作者就是这样在锤炼中不断打磨,在淬炼中不断成长。
(责编:姜俊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