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北京胸科医院高孟秋老师:为国抗疫,深感荣耀
从2020年初到现在,两年多的疫情防控战役中,无数白衣天使众志成城、全力以赴,用生命捍卫着人民健康。在这场战斗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从未缺席,驰援武汉、奔赴小汤山、支援地坛、保障疫苗接种、核酸采集,全院上下时时刻刻都在为疫情防控努力着……我也是其中一员。
郑州疫情期间,在国家的召唤下,我临危受命,进驻郑州支援抗疫24天。从一开始紧张忙碌得彻夜未眠,到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和综合组领导下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同心协力,我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感受到人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斗志,这也是我的动力源泉。
义无反顾踏上抗疫路
2021年8月1日下午,我接到国家卫健委的通知,赶赴郑州市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专家,我意识到此行任务的艰巨,于是迅速把科室的工作向护士长和三位主诊医生做了交代,出发前买上几个大背心儿,两条速干裤,剪了短发,就踏上了开往郑州的列车。
来到郑州,我马上进驻到当地定点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岐伯山医院。我们主要面对的是传播性极强的德尔塔型新冠病毒,院感防控的流程非常严格。这里的病房改建之初,各种设施还不够完善,有些通道没有照明灯,有的地方没有空调,炎热的夏天,防护面罩、眼镜内不断地积水汽,又不能用手碰,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不管怎么难,感染控制的规定动作一点不能打折扣。
患者的病情每天牵动我的心
我负责病区的患者比较特殊,他们有的是结核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有的是肺结核合并新冠病毒肺炎,有的是结核性脑膜炎合并新冠病毒肺炎。结核病合并新冠病毒肺炎者的阴转时间会大幅延长。
面对患者的恐惧,我在每次查房时,都是先给患者安慰。医院为我们制作了不干胶名贴,贴在隔离衣外面,便于辨认。查房时,我会先做自我介绍:“我是北京胸科医院的高大夫,结核科主任,我来负责大家的治疗……”我尽可能用沉稳的语气和大家交流,让患者信任我,减少他们的恐慌,患者们也上网查我的信息,几天下来我和大家也都熟悉了。
每天除了查房、指导当地医生开具医嘱,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和患者聊聊天,拉拉家常。“老张今天状态不错啊,肺上的病灶好多了,加油啊!”“早晨吃什么了?一天俩鸡蛋,两袋牛奶,可得保证啊。战胜新冠,治好结核病,营养不能少啊。”新冠肺炎的一个常见症状就是味觉消失,食欲不振,为了激起患者吃饭的欲望,我每天查房除了问症状,说的最多的就是吃,三五句的叮嘱、一小段的家长里短,患者紧张的情绪被缓和了很多,我和患者的心瞬间也被拉近了,不少患者把我当成了家里人。
有位患者给我印象很深,他是一位67岁男性肺结核合并腰椎结核的患者,确诊核酸阳性后拒绝CT检查,导致对他的分型迟迟不能确定,加上化验单显示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老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找老人拉家常才知道,原来,老人的儿子也感染了新冠病毒,住在另外一个病区,他一边担心儿子,一边又不好意思让女护士照顾,为了减少上下床的次数,他就尽可能少吃,少去厕所。加上腰椎结核带来的疼痛,老人每天就躺在床上,哪儿都不去。
知道原因后,我找来两位男医生一路护送他去做CT,抬他上床、下床,确定新冠肺炎分型,给予正确治疗;接着又与专家组评估他儿子的病情,并把他们爷俩协调到同一个病房住院。在得知老人是山西人后,我还带来陈醋给他。就这样老人家的电解质紊乱很快就得到了纠正,身体也一天一天好转起来。
在这里,我每天要完成近50个患者的查房工作,指导当地医生根据患者结核病情、新冠感染情况调整医嘱。厚厚的隔离防护服下,汗流浃背,呼吸不畅,皮肤在汗水浸泡下也起了泡。但这些都不算什么,只要所有患者能顺利出院,就是我最欣慰的事。我把他们每个人的病例都记在了脑子里,随时关注他们的治疗进展。
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感染控制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感染控制怎么要求都不为过。新冠肺炎早期的发烧、咳嗽症状,和结核病症状相似,这些患者就诊可能到结核病院,另外很多结核病专科医院成为当地新冠肺炎定点医疗机构,虽然都是呼吸道传染病,但是新冠肺炎的感染控制远比结核病要严格得多。一时疏忽都会造成疫情的扩散,导致很多人停工、停产、隔离,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支援工作结束后,国家相关部门给我和医院发来了表扬信、感谢信。我内心深深感谢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和信任,从毕业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在前辈们言传身教下,我从一名年轻的医生成长为有经验的专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发挥作用,我深感荣耀。我感觉我和胸科医院已经融为一体,未来,我会继续为结核病的防控事业做出更大的努力和贡献。
作者介绍:高孟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结核科二党支部书记、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结核病领域知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