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团圆共欢颜 看首医留学生如何在京“花式”过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我校国际学院联合丰台区右安门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西铁营万达广场,今日共同举办2025年元宵节“欢声‘校’语庆团圆 同闹元宵共欢颜”活动。
活动现场
“辞旧鞭炮迎春潮,迎新锣鼓闹元宵。”上午11:00,活动正式开始,来自西班牙的季思哲同学担任本次活动主持人,他流利的汉语一开场就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市民朋友不仅赞叹他的汉语水平,更惊讶于他对中国春节文化的深入理解。
杨爽致辞
国际学院副院长杨爽致辞。他首先为现场来宾和学生们送上佳节祝福,同时表示,元宵节承载着团圆、和谐、美好的寓意,希望借此次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外民众的心紧紧相连。
留学生表演
来自赞比亚的大卫同学、海地的吉欧同学,为大家带来了非洲鼓表演。非洲鼓以其强烈的节奏感和热情洋溢的演奏风格,带动了现场欢快的气氛。节奏紧凑、别具一格的表演,赢得现场观众high声一片。非洲鼓的现场演出不仅展现了非洲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打破了文化的边界,深受民众的喜爱,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展现出文化交融的无限潜力和中非友谊的深厚根基。两位同学还和来自东帝汶的博斯克一起现场演绎了英文歌曲《Wake me up》,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巧手做漆扇
巧手做花灯
本次活动还设置了多个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包括巧手做漆扇、花灯等。大家不仅可以体验中华传统技艺,还能在互动游戏中感受新年的喜庆氛围。
漆扇,漂漆技艺与古风扇子结合的产物。漆艺扇子,即以漆为笔,以扇为画,感受非遗中国漆艺魅力。当异国学子“漆”遇东方雅韵,进行了一场漆扇非遗文化初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留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拿起工具,开启了漆扇制作之旅。点一点,彩漆滴落水面,晕染、交融;拨一拨,以棉签为笔,在水面上绘出自然流动的图案;转一转,每一把漆扇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风采,尽管手法生疏,但热情不减。随着活动接近尾声,留学生们手捧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漆扇,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满足,手中的漆扇更为中外文化交流添上绚丽一笔。
夹元宵
元宵这个名字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在元宵节这天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夹元宵”游戏需要用筷子完成,这对不常用筷子的外国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也有不少熟练的同学很快就完成了比赛,赢得阵阵掌声。来自伊朗的阿提拉同学和参加比赛的市民速度不相上下,他说:“我有个北京的好朋友,常常去他家里吃饭,用筷子早就很熟练啦!”
非遗项目和歌舞表演
活动现场还特别邀请艺术家老师们带来了撒拉机、京韵大鼓、快板、葫芦丝等非遗项目和歌舞表演。不少同学是第一次同时欣赏到这么多非遗文化的展示,大呼过瘾,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让留学生们赞叹不已。
活动现场
来自缅甸的安妮同学说:“除夕那天,我在国际学院和同学们一起包了饺子,今天又一起吃元宵猜灯谜,还看了这么多非遗项目表演,在中国过春节实在是太好玩了。”来自索马里的靓欣说:“中国的春节真是很美,我都用相机拍了下来,还录了视频,分享给我的家人和朋友。”
合影
在场的所有人,不分国籍、不分肤色、不分语言,唱起歌跳起舞,手捧元宵花灯,品尝着糖葫芦,欢欢乐乐度过元宵节。国际学院通过组织这次活动,进一步增进了国际学生与中国民众交流,让学生们更加全面、立体地感知中国文化,体验、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与中国民众交朋友,在感受到家人般团圆温馨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撰稿:任欣淼
编辑:姜俊吉
排版:王婉婷
审核:王炜